水情是湖南最大省情,全省96%以上区域属于长江流域,“湘、资、沅、澧”四水通过洞庭湖汇入母亲河长江。与此同时,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有色金属之乡,湖南生态环境也曾面临严峻挑战,经历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艰难转折。
在湘江流域,郴州三十六湾、衡阳水口山、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布港和娄底锡矿石等五大重点工矿区,重金属污染曾十分严重。1995年时,湘江水质断面达标率达到最低点50%,2011年,湘江被国家列为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河流。
2013年起,湖南省委、省政府将湘江保护与治理列为省“一号重点工程”,明确要求连续实施三个“三年行动计划”,确保实现“江水清、两岸绿、城乡美”的美好愿景。2013年以来,已连续实施两个“三年行动计划”,先后投入500多亿元,实施重点治理项目3578个,株洲清水塘地区261家重污染企业全部搬迁或关停,湘潭竹埠港地区28家重化工企业整体退出。
此后,湘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质总体为优,五种重点重金属浓度稳定达标并持续下降。2018年,干、支流157个考核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98.7%。
有着“长江之肾”称号的洞庭湖,生态环境问题同样日益突出,2006年,湖南关闭湖区造纸企业234家,2017年以来开展突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城乡生活污染整治,实施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五大专项行动”。
2018年,湖南全面推进农业面源、城乡生活污染等十大重点领域和华容河、大通湖等九大重点区域整治。通过努力,洞庭湖水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湖体总磷浓度持续降低,2018年为0.069毫克/升,同比2015年下降38.4%,其他因子均达到Ⅲ类标准。
近年来,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纵深推进“一湖四水”综合整治,切实“守望好一江碧水”。
从1974到1988年,湖南省第一个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修建耗时12年,但在过去的2018年,全省一年就新建(扩建)县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22座,提标改造38座,新建乡镇污水处理厂99座,共建成工业废水处理设施1972台。
水环境质量也保持着稳中向好的趋势,2018年全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90%。生态环境部公布《2019年1-3月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前30城市及所在水体》,湖南省有湘西、张家界、永州、怀化、常德等5个市州进入全国前3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