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尔运用了一种水循环系统来恢复自然水循环过程,并增加土地的吸水量。先是拆除了高速公路,然后又开凿了地下河流,如清溪川等。首尔安装了存贮及利用雨水的相关设备,提高了公路及人行道的渗透性,也方便了公民对雨水加以利用。这种新型雨水管理方式减轻了现存排污系统及雨水泵站的负担,使得城市在面对洪灾时准备更为充分。首尔通过改变防洪政策,由简单防洪步入了综合考虑环境、城市规划及交通等多种因素的新阶段,同时也意识到,洪灾的发生主要和降雨量、地理条件、土地使用情况及排水系统多方面相关。

由洪灾所造成的不同程度的损失, 首尔
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暴风雨天气将变得愈发恶劣频繁。城市结构应从一开始就规划设计好,以确保地表径流得以减缓、储存并逐步释放,从而避免了洪水突发,就像19世纪的奥姆斯特德所做的那样。而到了21世纪,为何这样基本而传统的认知却完全被政府、规划者及工程师忽视了呢?
新转变
2015年9月,中国政府直截了当地批准了16个“海绵城市”的试点建设。这是一种环保的替代性工程化城市解决方案。这16个城市,北至50万人口的西咸新区,南达1000万人口的重庆,都需对自身基础设施进行更新改造。政府将连续三年为上述每座城市拨款4亿人民币(6300万美元),以实施相应工程。
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布局而言,中国的城市其实都一向治水有方,尤其在长江泛洪平原拔地而起的城市更是如此。数千年来发展出的土地管理制度,与人们反复摸索总结出的经验教训,使得中国人能够在安全之地定居,一方面防止土壤遭受侵蚀,另一方面又方便引水灌溉田地。但在过去30年的土地掠夺性经营阶段,这样的经验教训却被抛置一旁,由水坝、防洪堤、栅栏、隧道等工程大行其道,结果导致了大型洪灾的发生。那么,今天的中国终于从首尔的例子中苏醒觉悟了吗?又或者说,一切已经为时过晚?
景观建筑师们没有沉默,一直在全球范围内谴责“发展当先”的作风。然而,正如景观建筑师佐佐木英夫所警示的那样,景观建筑是一个不起眼的行业,缺乏一定影响力。在工程学和建筑学占主导地位的局面下,景观建筑师们通常只能秉持观望态度,提供景观绿化方案或“表面装饰”方案。这种情况在中国尤甚。中国在这方面的规划上几乎没有任何正式教育,这一行业也缺乏监管和执业认证。直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城市“应该像海绵”后,这一名词才突然间在建筑师、工程师和城市规划师中间流行开来。

中国水灾风险地图

俞孔坚设计的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是中国景观规划领域的一位杰出人物。他成功向世人展示了景观建筑业的标准“可持续”方案。他与麦克哈格同为校友,皆毕业于哈佛设计学院。数十年来,他一直热衷于向外阐释麦克哈格的社会生态规划思路。在《景观规划的安全模式:以华南一例说明》论文中,他最先对该规划思路进行了大致说明。现在看来,俞孔坚的大力倡导及麦克哈格反复诵念的“经文”终于奏效了。中国政府、开发商及规划师终于逐渐意识到过去20年里非理性、不平衡发展所造成的城市问题了。在这一点上,俞孔坚值得赞扬!

俞孔坚设计的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景观建筑师具备独特技能,在全球发展的下一个至关重要的十年里,能够规划并引导城市化发展的相关工作。他们对社会、环境及经济过程的平衡有着全方位的了解。这意味着,城市建设这棵决策树的根部需要他们,他们也不应只做枝头的花朵。如今,是时候让景观建筑师们走出职业舒适区,投入其他领域,如引导政府、推动商业、发展教育、提供医疗保健等,去充分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了。他们的专业知识既要通过政府高层,纳入到跨国企业的董事会会议室中;也要由城市领导者领头,通过休闲与传媒普及大众。这是当今社会需要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