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郫都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持续落实河长制管理工作,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多措并举强化水污染防治,力求“治出”一城清水。

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
上风上水、八河并流,成都市郫都区是成都最大的饮用水源地,也是都江堰精华灌区核心区。郫都之美,离不开水。
生态搬迁,是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的重要环节。据了解,全区已完成饮用水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内农户1002户、3223人搬迁工作,关闭农家乐3家。二级保护区关闭企业40家、餐饮经营户37家。一个个数据,折射出郫都保护饮用水水源的决心。
完成生态搬迁的同时,一批新的项目正在完善建设。目前,全区已建1100亩生态涵养湿地、547亩防护林带,引导发展有机农业4250亩,新建防护隔离设施82公里,饮用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河道已经全部实现隔离,保护区设置了各类标志、标牌近三千个……饮用水源地水质常年保持100%达标,郫都用实际行动保障着成都市的饮用水源安全。
“保护饮用水水源事关民生,不容懈怠。下一步,会继续完善《郫都区打好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整治攻坚战实施方案》,持续做好水源保护区网格化巡查监管,全面落实规范化建设要求,确保成都市饮用水安全。”郫都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持续落实河长制管理
“河长上岗,就是不一样。”
“家有家长,河有河长。”
从老百姓一句句简单朴实的话语中,可以看出河长制在成都市郫都区实施两年来,优势逐渐显现。
治水合力逐步形成。除了任命444名河长,为强化水环境督查整改工作,全区设立了15名河道警长和589名网格巡查员。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很多河实现了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转变。
全民参与共治。在网格化治水过程中,该区还涌现了一批“青年志愿者护水队”、“水源地护水队”“城乡环境党员志愿督察队”等治水新生力量,治水网络进一步延展。
重拳治水见成效。成都市郫都区开展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完成沱江河流域52条河渠980个排口的治理,实现了污水不下河的目标,并将在今年积极推进工程措施治理任务;改善河渠环境,净化河水水质,该区对辖区内河渠进行重点排查,共清淘渠道长度达229公里;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全区已完成城市建成区10段黑臭水体治理。
深化工业污染防治
工业污染防治是水污染治理的重要环节,也是治污攻坚的重头戏。
走进成都现代工业港、安德川菜产业园等地,不难发现污水集中处理厂的“身影”。这些污水集中处理厂处理规模达22.95万吨/天,并配套在线监控设备,实现对全区所有工业集聚区污水处理情况的实时监控。
严格产业准入门槛,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项目,实行有序退出。全区开展了“散乱污”清理整治,印发《进一步加强“散乱污”工业企业清理整治工作方案》,深入开展“散乱污”工业企业清理整治工作,共计关闭“散乱污”企业658家。
强化环境执法监管。成都市郫都区对工业企业进行了“双随机”抽查,开展重点涉水企业、重点河道、污水处理厂(站)等多次专项执法检查。全区共对65起涉水环境违法案件下达处罚决定书,处罚金额达5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