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与小区海绵设施地基湿陷性的应对措施。通过实地考察、测定黄土湿陷性的试验,确定建筑小区内湿陷性黄土等级。原则上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不使用深层、大型入渗设施,若为非连续性、小深度、地下水埋深适宜(10~30m)等,可采用人工雨水渗井等设施解决局部管网不健全、排涝无出路区域的雨洪控制问题(结构穿越湿陷性黄土分布层,进入潜水地下水上部沙层区)。在采用浅型、小型入渗设施时,应采用防渗措施。
①普通海绵设施远离建筑物基础水平净距3 m以上,同时在靠近建筑的一侧采取防水土工布进行防渗。水平搭接长度≥50 cm,有地下室、车库顶板或其他重要构筑物,且湿陷性等级较高时,须做全面防渗。
②在建筑物布置、场地排水、屋面排水、地面防水、散水、排水沟、管道敷设、管道材料和接口等方面,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水或生产、生活用水的渗漏。
③检漏防水措施:在基本防水措施的基础上,对防护范围内的地下管道,应增设检漏管沟和检漏井。
④在建筑物周边设置雨水调蓄池时,当难以满足3 m安全距离时,需设置钢筋混凝土挡墙,深度6 m。安全距离大于3 m时,设置雨水调蓄设施仍要核算其安全性。
⑤设置雨水调蓄池时应消除地基的全部或部分湿陷量,或采用桩基础穿透全部湿陷性黄土层,或将基础设置在非湿陷性黄土层上。
⑥结合海绵设施及周边环境等因素,选择适宜于具体海绵设施地基处理方案。主要的地基处理方案有:3∶7灰土垫层法、冲击压实法、强夯法。
(2)城市道路海绵设施地基湿陷性的应对措施。黄土地区城市道路水损坏主要包括3个方面:黄土边坡土壤侵蚀、黄土路基湿陷和排水设施自身的水损害。城市道路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新建道路,侧分带较窄时一般分段布设钢筋混凝土挡墙结构,考虑经济性,可只在生物滞留带低点换填段(滞留段)及集中进水口部位设置,底部采用防水土工布防渗。②改造道路,侧分带较宽时,可采用自然放坡加两布一膜(两层土工布,一层防水膜)进行防渗。③侧分带较窄的改造道路、新建道路的不换填路段,原土回填时采用防水砖墙+两布一膜进行防渗。
(3)城市绿地与广场海绵设施地基湿陷性的应对措施。绿地作为一种天然的渗透设施,能使不透水汇水区的产流量流入下凹式绿地,增加降雨的下渗量,然而降雨下渗量的增大不可避免的会侵蚀周围路堤,产生破坏。绿地及广场地区的LID设施应做好对应积水区域的防渗工作,并做好对应的预防措施。
5 结语
本文根据西安市海绵城市规划及建设相关经验,统筹考虑特性条件和水系统问题,确定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和分级控制、分类引导、系统建设的海绵城市建设思路,并将湿陷性黄土的特殊条件,融入在海绵城市规划和设计阶段,相关借鉴如下:
(1)“大、中、小”3个海绵构建层次。宏观层面构建西安区域绿色大海绵,中观层面构筑西安四大水系统,微观层面落实区域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指引。
(2)特殊条件和共性问题融入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各个阶段。构建 “蓝”“绿”“紫”大海绵,突出了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区域;构筑四大水系统,除解决水安全、水环境相关问题,亦统筹考虑了地下水位下降、地下空间开发等特性问题;分区管控结合15个现状基础条件、湿陷性黄土、新旧城区等因素,分类建模,确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指引性指标。
(3)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设计建设指引。针对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和广场等不同用地类型的湿陷性黄土区域,分别提出了相关的设计和建设技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