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迁安市海绵办员工在该市永安小区内的雨水花园检查溢流井
建园植绿,助水体运化
在迁安采访时,记者听到一段故事:2011年初,迁安市投资1.3亿元在市区南北轴线燕山大路两侧,建设了龙形绿化带和云形绿化带状公园,占地总面积1000亩的带状公园串联起香巴拉家园、碧桂园等10多个住宅小区,成为市民早晚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而这背后,迁安市放弃了20多亿元的土地出让收益。在市区“黄金宝地”建设绿化带,让绿于民成为迁安城市建设的一段佳话。这样的发展理念更进一步融入到了迁安海绵城市建设中。
“这几年,迁安的空气更好了,蓝天多了,水更清了。就算是赶上汛期的雨天,路上也没有那么多积水了,出门就更方便了。”在黄台山公园,市民李彬告诉记者,他就住在公园附近,每天两次到公园散步已经成为习惯。
其实李彬所感受到的变化,离不开迁安海绵城市建设。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钢筋水泥建筑不断增加,对城中水系水体的运化交流造成一定影响。比如雨水因道路硬化而无法直接渗入地下。近年来,我们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使其能够自然运化‘呼吸’”。迁安市市长韩国强说。
2015年被纳入试点后,迁安市委、市政府迅速成立海绵城市创建工作指挥部,由市长任指挥长,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发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领作用,与多项城市建设任务相结合,相继制定出台《迁安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迁安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导则》《迁安市海绵城市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数十个具体指导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制度政策;聘请清华大学、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团队进行技术指导;聘请北京大岳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提供海绵城市PPP咨询服务,拓展PPP项目实施模式,以深圳金砖城市国开先导基金管理公司为依托,以有限合伙方式设立“迁安海绵城市建设引导基金”,吸引金融机构资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确定了包括老城区7平方公里、新城区14.5平方公里共计21.5平方公里的试点建设范围,试点面积占河东主城区的86%;建立海绵城市一体化信息平台,时刻监控水质、流量、液位等, 实现海绵城市建设动态的数据采集、远程传输和预警报警,为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定量化绩效评价与考核提供长期在线监测数据和计算依据,为设施运行情况的应急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海绵城市建设不是单一工程,不能把海绵城市建设简单理解为城市防洪防涝。”张小彬说,海绵城市概念针对的是城市的水问题,由于水本身涉及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海绵城市建设因此是一个立体的系统工程。只有做到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水管理、水文化共同治理,才能真正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
在三里河生态走廊,记者遇到了前来钓鱼的市民梁玉水。他告诉记者,这里是自己休息时最喜欢去的地方,但是别看现在这里碧水淙淙,河岸也满是绿色,以前却不是这样。原来,三里河曾经一度浑浊不清,附近造纸厂排放的污水与河水汇合一处,再加上乱扔垃圾,河水臭气冲天,附近居民经常都不能开窗。
2007年,迁安提出治理三里河工程,兴建绿色河东生态走廊。2009年5月,占地144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105万平方米、河道面积30.5万平方米,投资6亿余元的三里河生态走廊建成对外开放。2017年,迁安又投资5亿元改造三里河,改造工程被设计成城市带状公园、城市的生态廊道、景观廊道和休闲廊道。该项目获得“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世界景观奖”,被称为“会呼吸的河道”。
城区两河环绕,三山拱卫,是迁安的一大特点。迁安因地制宜,精心打造绿地园林,实施全域公园化战略,市区建成各类公园65个,其中千亩以上的就有6个,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0.81%、41.74%、22.7平方米,实现了300米见绿、500米进园。同时,以“四环(环城区、环园区、环厂企、环村庄)、三沿(沿路、沿河、沿街)、两山(荒山、矿山)”绿化为重点,大力开展工程造林、企业造林等绿化攻坚行动,积极打造连接城乡的绿色走廊、景观大道。累计新增造林面积11.6万亩,有林地面积达到69.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4.1%,比2009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迁安大街小巷、广场社区、公园学校等众多绿地的增加,增强了城市蓄水能力。而绿地系统背后,大多藏有蓄水箱涵等设施,这正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装备”。
中午时分,在滨湖东路东侧绿化带,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市民休闲散步。
据迁安住建局工作人员郭亚鸣介绍,滨湖东路东侧绿化带是以海绵城市雨水综合利用为主题,承载市民健身、休憩功能的综合性公园。为尽可能使雨水渗透或滞留,此绿化带建设了台层花园等一系列设施,项目区年设计雨量为42.6毫米,吸纳雨水量达到85%。
绿地下沉改造,增加溢流井,道路进行透水铺装……在纳入试点以后,迁安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约50公里排水管网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减少合流管道溢流污染,保障“清”水入河;开展生活污水厂提标改造与工业污水厂新建、沿河截污干管建设、沿河雨水排口净化等系列治理;完成绿化景观改造77万平方米,人行步道改造34万平方米。在此期间,2016年11月,迁安市被评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2月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2017年11月,获评全国文明城市。

河北省迁安市“海绵化”改造后的黄台山公园
精改城区,得雨润万家
建设海绵城市,既需要从大处着眼,有宏观意识,同时也需要有精准意识,往细处发力。3年多来,迁安实施城市低影响开发、内涝防治、水质改善、供水保障、能力建设等五大类189项海绵工程,其中政府出资76项,PPP投资113项,实现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6%(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率即城市减少排放的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2018年7月24日,迁安城区当日降雨量达到108毫米,试点区域内没有监测到明显积水。而2017年7月25日,迁安总降雨量为105毫米,同样范围内的积水点达41个。迁安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成效初显。
“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居民住宅区是一个重要部分。”张小彬说,但是试点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在试点之初,仍然出现了“反对”的声音。
试点工作展开初期,迁安对居民住宅区进行分类施工。试点前建设的尤其是一些年代较久的住宅区,需要通过增绿化、补管网、提设施、修铺装等措施完成改造。新建小区和在建小区则最大程度直接采用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尽管在改造实施前,当地已经做了大量宣传,但是有些居民看到小区内的绿地被挖开、被改为下沉绿地时,表示不理解。然而当地党委和政府并没有放弃,他们一方面加大宣传工作力度,通过各种途径介绍海绵城市建设有关知识,一方面快速推进改造。当改造完成后遇到一场强降雨,居民们看到以往经常积水严重的地方只有地砖湿透而没有积水,无不纷纷称赞。
“海绵小区建设的理念是‘绿色为主,灰绿结合’。绿色即自然生态,如通过雨水花园等对小区景观进行提升。灰即蓄水模块、管道建设等地下隐蔽工程。针对小区特点进行海绵式设计,我们在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科学性方面均做了充分考虑。”张小彬说,生态优先恰恰是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的最基本原则。
迁安在推进小区海绵化改造过程中,个别设计图纸与老小区里的成材树木存在冲突,部分工程曾被迫暂停。为保持原有生态,保留原有绿化景观,相关部门对工程图纸紧急进行合理化修改,保证了成材树木不被破坏。
记者来到永安小区采访时,遇到了正在小区健身区域锻炼的居民赵玉如。她告诉记者,她是2003年搬进小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小区改造,让居民们得到了实惠。“改造前,路面总有一些坑坑洼洼的地方,一到雨天就积水,给大家造成不便。改造后,路面平整了,积水也没了。住着更舒服了。”赵玉如说。
其实,对改造赞不绝口的还有小区底商。在惠泉大街一家商店,员工宋佳明告诉记者,改造后商店门口更加敞亮了,即使遇到大雨地上也没有积水,不影响备货停车,也不影响销售。
君和广场小区建设过程直接采用了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该小区建有300立方米的雨水箱涵,雨水下来后,通过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生态停车场、蓄水模块等设施,将雨水优先渗透,多余的径流通过洼地或透水带等滞留在地表,再多出的径流会引流至蓄水池,蓄水池的水可通过净化后使用,以上手段无法消减的雨水径流最后被排放至市政雨水管网。将存储净化后的雨水充分利用,作为景观用水,既环保又节约了水资源。在首届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创新典范项目“中国特色海绵样板”名单中,君和广场小区成为全国11个“小区样板”之一。
在试点中,迁安通过建筑小区、城中村、公建区、道路广场等138项改造项目,发挥源头减排海绵设施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通过源头改造可控制雨水约24万立方米。
历时3年,迁安因海绵城市建设,城市发生了新的变化:径流控制全面达标,雨污管网全面改造,内涝积水全面根治,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同时,试点建设已经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迁安市还委托燕赵都市报对海绵城市建设效果开展了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99%的受访者认可幸福感提升,群众满意度达92%。
“作为工作在海绵城市建设一线的一名迁安市民来说,我不仅是海绵城市的建设者、见证者,也是受益者。”张小彬对这几年迁安海绵城市建设感触颇深。他表示,经过3年多的扎实推进,迁安城市湖泊水系、公园绿地等“海绵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能够做到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也已经实现。最重要的是,迁安在试点中探索出了“4185”建设模式。
“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迁安在小区整体环境、生态廊道、城市排水系统基础设施等建设方面有了更好的提升。”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翔在对迁安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时认为,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迁安确实发挥了试点建设作用,现阶段也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迁安市委书记张淑云认为,海绵城市既是一种城市建设模式的创新,更是一种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这与当地“魅力水城 绿色迁安”的发展目标相契合。“魅力水城”,就是要把钢城之骨与水城之秀高度融合,赋予城市以生态、创新、活力的丰富内涵,建设生态宜居之城、创新智慧之城、现代产业新城。“绿色迁安”,不仅是城市形态上的绿,更是绿色的发展理念、绿色的发展模式,体现的是生态和发展的高度统一,追求的是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迁安被纳入试点,既是一种荣光,是对其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认可,也是一项重要使命。迁安将落实好这项民生工程,提升城市外部形象和城市内涵,努力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建好绿色水城,建成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中国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