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行业信息 | 国外行业信息 | 国内政策 | 行业技术 | 企业动态 | 展会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行业 > 30年治水未果缘何今朝成美景?揭海口东西湖水体治理
30年治水未果缘何今朝成美景?揭海口东西湖水体治理
发布日期:2018/8/30 11:40:49

  半个世纪前,海口东西湖水与周边水系相连,水循环情况尚可;在成为城市内湖后,水环境变差,治水也就成了每一届政府无法回避的民生难题。如今东西湖虽不是一个独立的水系,其下游与大同沟相连,大同沟又与龙昆沟相连,龙昆沟从龙珠湾入海,但就地势而言,东西湖位置处于周边最低,海潮上涨时,湖水经常比下游水位还低。一边需要改善湖体本身的水质,一边又需要空间解决城市内涝,两大难题一起压过来,东西湖治理难上加难。


  近两年来,海口展开了全市32个水体治理及城市内河(湖)水污染专项行动,并吸收美舍河的成功经验,“一河(湖)一策”推进东西湖片区环境整治。经过2017年秋冬季的治理,2018年若干次暴雨、海潮的检验,海口东西湖水体基本保持了每一场大水过后的快速恢复能力。


  海口靠什么秘诀同时解决了水安全和水环境两大难题?东西湖治理过程中,海口不乏对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认识、理解和创新,以及为此量身定制的治水策略。


  A 给湖里补水还是不补水?


  “给东西湖补充清水有几个方案,但行不通……”2017年11月的一天,原海口水体治理顾问邓新兵坐在海口城建档案馆翻阅东西湖治理的历史资料,说完这句话,“啪”的一声合上资料。


  这是一份1987年的城建档案,其中详细记载了30年前海口市东西湖及大同沟污水治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污水截流工程和竣工资料。


  东西湖的水体为何会被污染?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院当时的调研认为,1984年中央提出加速开发海南岛的号召后,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明显增加。东西湖和大同沟作为城市的主要排水系统,污染日趋严重。周边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水、垃圾被随便排入和倒入湖里、沟里,致使湖水发黑、发臭,漂浮物遍布湖面。


  30年前,东西湖处于城市中心,属于密闭性湖泊,也是当时海口市唯一的公园水域。湖水水面面积7.5万平方米,水深0.8米至2米,容积约7.5万立方米。


  据说,东西湖原有沟渠与美舍河相连,使之有清水补充。20世纪六七十年代,原有的沟渠逐渐被堵死、填平,盖上了民房。东西湖水成了死水,只能靠雨水和生活污水补给。30年前的海口主城区不大,全市约一半的雨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汇入东西湖和大同沟,然后经五孔桥入海。汇水面积包括当时的大英山机场以北、新华路以南、海府路以西、大英新村和人民公园等。直到今天,东西湖污水汇流面积仍为138.14万平方米,地表径流汇水面积324.64万平方米。


  雨季,混合了污水的雨水流入东西湖,污染物大量蓄积;旱季,没有雨水稀释时,湖底污水加之淤泥里厌氧微生物的厌氧分解作用,使湖水气味难闻。


  为了治理湖水,30年前海口就提出了“截污、清淤、引清流入湖”几个环节同步进行的方案。只不过当时的条件下,截污是截住晴天时的污水,泵站提升再直排入海;雨天,污水仍溢流进湖里。至于引清流入湖方案,当时提出了引美舍河水入湖、打井取地下水补充、利用自来水补充以及利用海水潮汐补充4个方案。


  但美舍河水与海水皆为咸水,不仅会改变湖水水质和生态,还可能因东西湖底渗漏而污染地下水,当时海口即否定了这两个方案。此后的30年间,利用地下水和自来水的方案也多少使用过,但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地下水和自来水属于稀缺或紧缺资源,并不可取。


  “补水的路子行不通!”邓新兵一边自言自语,一边往外走,连向档案馆工作人员打声招呼都忘了。

 

整治后的海口东西湖风景如画。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整治后的海口东西湖风景如画。

 

  B 目标导向还是问题导向?


  目标导向往往变成推脱责任的借口,坚持问题导向却迟迟未形成系统方案,让海口市面临真正的考验,治水思路亟待改变。


  2017年11月14日,一场罕见的强降雨集中落在海口市区的中东部。当日15时至18时,暴雨如注,加上傍晚时分的高潮位,使得龙昆沟、大同沟水满溢上龙昆北路、玉河路等路面,严重积涝让下班的市民堵在路上、泡在水中。


  彼时,邓新兵和助手黄青良站在东西湖畔,看着四面八方的地表水、管道水往湖里奔涌。由于东西湖下游大同沟治理正进行清淤工程,湖水水位较低,周边各种水汇入湖中的情形看得十分清楚。


  “绝大多数城市都存在雨污合流的问题。如果认为雨污分流才能根治水体,那么不管是时间成本还是工程成本,要达到这个目标,付出都十分巨大。眼前的问题是,水质要尽快改善,同时雨洪要得到有效调蓄。”海口市常务副市长顾刚认为,目标导向往往变成推脱责任的借口,坚持问题导向却迟迟未形成系统方案,让海口市委、市政府面临真正的考验。


  30年前东西湖首次治理,此后每次治理都从清淤开始。家住海口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附近的市民蔡蕾记得,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那次治水,海口把淤泥掏出来用于绿化,又是筑坝,又是换沙,近一年的施工完成后,周边焕然一新,但随着时间推移,水质又开始变坏了。大约在1995年前后,东西湖第二次清淤,出动了不少武警官兵,此后水质和周边环境改善保持了一段时间。家里孩子们记忆最深的是2008年,湖水治理完成后,西湖中增加了喷泉(曝气作用),灯光下,五彩斑斓的湖水喷得老高,激动人心,周末喷泉开放的时间,市民纷至沓来,这里一时成为海口热门去处。


  让蔡蕾无法理解的是,东西湖治理后不用几年就会变得脏臭不堪,尤其大雨过后,一股又酸又臭的味道,实在令人难以忍受。


  东湖边“绿梦”电单车行老板吴多文在生意不忙时,常常盯着湖面发愁:东西湖的水数十年都治不好,难度太大了。


  历史已经证明,工程治水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关键在于改变治水思路。


  当时,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东西湖水体治理施工单位,带着生态治水的技术和方法已经进驻东西湖,但尚未明确系统性方案。


  黄青良回忆,2017年11月14日那天,雨伞也遮不住的暴雨将两人身上浇得透湿冰冷,可心比身体还要冷,“东西湖的治理可不比美舍河,美舍河好歹还有源头活水,东西湖不仅是一潭死水,还要管那么大面积的排涝,加上下游末端龙昆沟海潮顶托,这湖水治理太难了,绝对不可能成功。”


  与黄青良的心灰意冷截然相反,邓新兵却越看越兴奋,脸上甚至浮起笑容。几天后,东西湖治水的系统性方案确定。

 

7月29日,海口东西湖经过治理后,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象,这里已经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7月29日,海口东西湖经过治理后,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象,这里已经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C 大循环就是“大鱼缸”?


  水体循环、自然降解、设备兜底环环相扣,3天就可将湖水整体循环一遍,偌大的湖体就像一个鱼缸,一套相对完善的水生态系统已经形成。


  2018年3月底,东西湖施工围挡被拆除,海口市民眼前一亮,出现了一片开阔的湖面,草坡柔和的弧线与湖岸湿地相接,粉美人蕉、睡莲、鸢尾盛开,湿地前方是清澈的湖水,几只小鸭列队湖面遨游……


  是湖体减少了吗?铁汉生态项目经理邓磊一口咬定——没有!


  “以前市民要靠近岸上的栏杆才能看到湖面,湖水被圈起来有边界。现在草坡入水,市民无论在机动车道上,还是在湿地边,都能看到湖面,位置不变,空间尺度却变大了,相对感觉湖的景色丰富多了。”海口市政协副主席冯鸿浩解释。


  东西湖系统治水方案的核心是什么?邓新兵认为,2017年11月14日暴雨的现场启示,雨天降低东西湖水位,增加蓄水空间,缓解内涝。不下雨了,增强湖体循环,利用自然修复和人工强化的系统综合措施,恢复水体自净能力。


  “把这偌大的湖体当成一个鱼缸。”邓新兵形容。


  “用‘水体循环、自然降解、设备兜底’这12个字可概括东西湖系统治理的水质净化技术线。”海口市副市长文斌表示。


  技术和设施,都巧妙地隐匿在湖边。


  博爱南路口的湖边一幢盖满鲜花绿植的小屋是设备房,控制边上的博爱南路污水溢流口钢坝闸。治理前,小雨时,污水就会产生溢流;治理后,降雨量在13毫米以下时,雨污混合水首先收集至大同沟溢流管道,排入市政污水厂处理。遇到超过13毫米的降雨量怎么办?此时最脏的部分已经排走,大雨来临,东西湖变成调蓄池,雨污混合水排入湖里,待雨停后启用设备净化水体。


  一体化水质净化设备被安装在人民公园西门附近。大雨过后,东西湖水经西湖小石桥处闸门流进大同沟,湖水下降,一体化设备启用,从钢坝闸处抽取污水进行处理。


  当湖水降至7万立方米以下,一体化设备一天处理2万余立方米水,大约3天就可将湖水整体循环一遍。设备净化后的水,经管道输送至湖边湿地,从湿地底层渗透,经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再次净化后,从木桩处溢流入湖里。


  放眼看去,湖体内已构建出一套相对完善的水生态系统,如水生植物、水生微生物、生态浮岛、生物滞留带等等。


  天气晴朗时,工人们划着小船打捞水草。这些专门种植的水草能带走水体的氮、磷等富营养物质。


  “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我们把过去各类水质提升的单向技术,系统综合运用起来,将东西湖看成一个整体,是海口对生态思维的创新。”文斌认为。

 



设备净化后的水,再经岸边湿地层层净化,最后流入湖中。

 

  D 自然修复如何再人工强化?


  一方面要恢复生态的自我调节功能,另一方面要运用人工方式弥补自然的不足,以此增加生态弹性和韧性,海口的实践已经得到高度认可


  2018年8月,海口的雨多得像天漏了一样。10日,一场持续数小时的滂沱大雨赶上涨潮,东西湖水首次漫过了人行栈道。邓磊估算,东西湖水此时的容量已经超过了10万立方米。雨停后,工人们开始清理折断的水生植物,打捞周边汇水带来的漂浮物,一体化设备同时启用。3天后,湖面恢复干净。8月下旬,几乎每天下午一场暴雨,考验着东西湖的治理效果。


  “大雨之后,水不臭,而且水质以可见的速度在变干净。”蔡蕾观察。


  半年来,东西湖在水岸融合、生态修复、控制雨污、水体净化、调蓄雨洪5个方面的技术原则和手段被反复检验。


  海口市治水办工作人员记得,东西湖驳岸改造时,有人提出湖边的灌木丛长得不错,可以保留。海口分管园林的副市长孙芬果断拍板,坚决要拔掉,并表示:“水露出来、景露出来、蓝绿交织,才是水岸交融原则的生态格局。”事实证明,东西湖显水露景效果显着。


  治理前,湖水大约8万立方米,西湖小石桥仅一块木板,没有调蓄能力;治理后,通过新安装的闸门降低50厘米水位,理论上可以增加4万立方米调蓄量的能力。实际上,如今东西湖经常使用数千到二三万立方米的调蓄空间。


  “在老城区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生态修复,需要在自然修复与人工强化之间寻找平衡,才能达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和复合型功能的实现。”邓新兵认为。


  邓新兵举例,如一个杯子的容量决定了它能盛多少水,一个湖同样存在生态功能的基线,即生态承受力。此前,东西湖的生态非常脆弱,表现在要么易涝,要么水的流动性差。雨洪调蓄能力差和水体质量差,也就是说缺失生态弹性和韧性。


  “海口探索自然修复和类自然修复水体,一方面要恢复生态的自我调节功能,另一方面要运用人工方式弥补自然的不足,以此增加生态弹性和韧性。”王晨解释,一体化设备、闸门调蓄等,都是人工对自然的补充,海口这些方面的实践已经受到国内同行高度认可。


  正如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张琦所言,“治水之路没有终点,生态文明永无止境”。东西湖治水还在从感性到理性,从经验到数据,从人工到智能的进程中不断探索。力求每一次降雨都能精准地调控库容,每一场大雨都能让湖水快速净化,进而让生态文明的思想、海绵城市的理念,渗透成为海口市民的基本素质。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10-88372272 E-mail:1915838305@qq.com
最新资讯
俞孔坚:《“双碳”之外:气候韧性的中国模
面子好看 里子好用 安顺老旧小区“海绵化
如何用好数智技术强化城市安全韧性?
广东做优做强“水文章”,培育壮大“水经济
城市水环境治理:“源网厂河”一体化促进排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承德落实河湖长制持续
丰水期“不丰” 专家探讨鄱阳湖有效治理
“两个转变”擘画水生态环境治理新蓝图
中国防洪排涝工程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未来发
盘锦:攻坚排水管网建设 筑牢汛期安全防线
热点资讯排行
1澳大利亚悉尼多个饮用水集水区检出“永久性
2阳泉市财政局下达省级补助资金 支持城镇排
3AI模型揭露美国地下水污染:超7100万
4IE expo China 2025第二
5第26届中国环博会——国际退役动力电池、
6第26届中国环博会——国际沼气与农业废弃
72024水业可持续发展大会在北京举办
8什么导致了西班牙极端洪涝?
9解锁循环经济密码,开启产业黄金市场 第2
10西班牙媒体:洪灾过后,西班牙鱼米之乡自然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00-2022 www.c-wat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水工业网互联网站 经营证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203225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