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水务局消息:受2日强降雨影响,全市部分地方出现不同程度内涝、江河堤防出现局部损毁。本次过程造成中心城区4处下穿隧道,16个道路点位出现积水,75个小区、42个地下车库受灾。
全市42个按照海绵城市要求升级提能的市管隧道,除2座因外部因素导致积水外,包括有30年“工龄”的羊市街隧道在内的40座隧道基本无积水发生,经受住了考验。不积水的秘密在哪里?成都市排水设施管理处隧道管理科相关负责人张泽慧向成都发布透露了原由。
秘笈一:海绵城市
张泽慧说,首先是得益于成都海绵城市的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规划理念。
“海绵城市”,简单来说就是将城市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大雨时吸水,干旱时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防止出现城市内涝。
具体说来,就是你走的人行道的地砖下面,有由三层大小不一的碎石组成的、厚达60厘米的海绵结构。这个结构能够增加20%—30%的储水能力。当暴雨来袭,海绵结构首先进行蓄水,当这里饱和后,雨水进到人行道下面与市政雨水管道相连的雨水收集管道,来到蓄水池。既能够减缓此时河道的排洪压力,又能利用蓄水对城市进行绿化灌溉、道路冲洗。
是不是觉得qiao厉害?
秘笈二:智慧水务系统
从事防汛工作多年的张泽慧有个很深的感触,管理的隧道越来越多,工作却越来越轻松!这要感谢“智慧水务”数字化管理系统。
《成都市防洪规划》明确到2035年,“11+2”中心城区、东部城市新区和郊区新城防洪标准达到50~200年一遇;特色镇防洪标准达到10~50年一遇;新型社区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对排水管网进行提升改造,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降低中心城区和重要城镇的内涝风险。我市不断对隧道水泵进行提能改造,按照50年一遇进行防洪标准打造,隧道积水的情况越来越少。
同时,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再也不用往隧道冲了,坐在数字化管理系统前面,可以远程监控到每一个泵站的运行情况,可以预先设置水位阀值,自动启动水泵工作,防汛更加精准有力度。
秘笈三:黑科技 透水沥青
3秒将水收入地下
为了改善路面排水能力,成都从去年开始使用新技术加大排水量。今年,我市中心城区将有15条街的街面铺上这种透水沥青。
今天上午,天空下着淅沥小雨,街面上都不是湿的。市政工人在新铺就的锦江区锦兴路沥青路面,倒上一瓶550毫升的水,3秒钟后,水已经全部浸入,路面也没有水渍。
记者在锦兴路看到,经过昨天下的那场雨后,在锦兴街的机动车路面和路沿基本没有积水,路面也有没有溅起来的水花。“雨量较大时,前面车辆不会为后面车辆造成水雾,也降低了行车时产生的水雾效果。”市城管委市政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2018年年初,新铺就的OGFC排水路面,OGFC是一种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在22%-25%之间,又称为排水路面。这条街铺了6厘米的普通沥青,上面铺了4厘米的OGFC沥青,排水时横向排到两边排水沟,排水速度非常快。
大功率泵车
这次市内排涝,今年新启用的大功率泵车大显神威
过去抽水最厉害的“大水龙”,每小时抽水200立方,80公斤,要2个壮小伙才能移动。
而大功率泵车,车载4个小水泵,每个仅重20公斤,每小时抽水达500立方,一个车的小时排水能力达2000立方,而且胜在身材小巧,狭小的地方也难不倒。
爬行机器人
汛期前,派出爬行机器人,对全市的排水管网系统进行专业检测,及时发现淤泥堵塞点,树根断裂可能发生堵塞位,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疏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目前,我市正在按照规划,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今年,我市中心城区将有15条道路铺上OGFC排水路面
继续加快推进天府绿道建设
实施水系保护和修复
推进海绵型公园绿地和小游园微绿地建设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让城市像海绵一样
在降水时可自动吸水、蓄水
缺水时又可将水释放循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