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流过程控制是指通过消峰、错峰,延缓和降低径流峰值,从而降低排水强度,减轻城市排水设施的负荷。未来我们希望逐步赋予它治理水污的功能,从而把整个设施作为雨水的调蓄空间利用起来。
源头减排是指利用微地形设计、竖向控制、景观设计、园林绿化、蓄水模块、下凹雨水塘等组合技术实现滞、蓄、渗、净、用、排的功能要求,从而达到雨水径流控制的目标。传统的开发方式是靠雨水管道进行速排,表现为绿地高于道路。而海绵城市的建设方式是有组织地进行地表径流排放,将景观与功能结合起来。先进行渗、滞、蓄、净、用,最后再排。真正实现了源头减排的目的。
因此,要想建立这样一个海绵城市体系,就要实现“灰绿结合、蓝绿交融”,即末端治理(灰绿)、过程控制(主灰)、源头减排(主绿)相互结合、相辅相成。
强化海绵城市的顶层设计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海绵城市的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海绵城市这一理念的提出,使得一些传统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发生变革,而这些变革将直接反映到城市规划设计中,因此应强化海绵城市的顶层设计。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自然生态格局是山水林田湖草;规划协调的是水质与水量、生态与安全、分布与集中、绿色与灰色、景观与功能、地上与地下、岸上与岸下的关系;规划管控的指标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水生态环境质量、灾害防治(内涝、洪水)等。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如果这些要素没有很好的实现,后期的详细设计中就更难落实,从而又变成了一种末端治理。因此我们要把源头做好,强化海绵城市的顶层设计。另外,海绵城市一定要按照区块进行,合理划分管控分区。依据地形地貌、流域、等高线等自然属性特征划分汇水分区;在排水口上溯,管网排水边界处设置排水分区;依据地块坡度、雨洪组织与溢流收排、设施布置划分项目片区。
结果导向
海绵效应:水量(雨水径流量控制)、水质(雨水径流污染控制)
实效(获得感):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