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北京市朝阳区政府召开朝阳区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新闻通气会。会上朝阳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加强黑臭水体治理,朝阳区水务局、市排水集团、属地街乡协同作战,通过完善沿河污水收集管线、截流支沟污水、采取临时处理措施、调配再生水、引入生物修复技术等综合措施,改善水体水质。目前区域内33条黑臭水体完成截污治理。
据了解,朝阳区共有温榆河、坝河、小场沟、通惠河、南大沟、萧太后河、通惠北干渠、通惠西排干、凉水河等9条河道流入通州。朝阳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流入通州9条河道水环境也得到改善。其中,萧太后河系综合治理和滨水绿色休闲廊道工程,在全线12.4公里建设“1廊4区22景点”,新增水面921亩、绿地4290亩,恢复历史河运风貌;建成源头广场和马家湾湿地公园等景观节点,为人民群众增进“水清岸绿”新福祉。“目前朝阳区5处国家、市级考核断面全部达标,13处出境补偿断面基本达标。”该负责人进一步表示。
此外,朝阳区针对亮马河沿线分布的使馆区、高端酒店、购物商圈等地域特点,决定建设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的国际化景观廊道。“亮马河四环以上段长约5公里,流经朝阳区中部地区。”朝阳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亮马河综合治理涉及麦子店、三里屯、左家庄等街道以及朝阳公园等地区,这里有多个国家的使馆,周边华都、昆仑、二十一世纪等高端酒店林立,燕莎购物商圈和蓝色港湾等高端商区分布其间,成为朝阳区承载着国际交往的一个重要窗口。
值得注意的是,朝阳区先后出台工作方案和会议、巡查、考核等8项落实“河长制”的配套制度,建立起区、乡(街道)、村(社区)三级河长组织体系和以党政领导一把手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落实体系。区域内河道分为清河-温榆河、坝河、通惠河、萧太后河四个河系进行统筹管理,全区38条主要河道和支流纳入河系统一管理,各级河长责任压力层层传导,带动全区43个街乡、23个区河长办成员单位,形成水环境治理的合力。
据了解,今年一季度,朝阳区区级河长召开专题会4次、开展调研巡河11人次,街乡级河长每月定期巡河,累计巡河近400人次,社区(村)河长每周开展巡查,累计巡河近9000人次,各级河长动起来,全面落实河长责任。
在污水治理方面,朝阳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指出,目前,朝阳区污水处理总能力达到288万立方米,占中心城区的65%。在市政污水处理厂未覆盖区域,朝阳区建设了处理能力达到6.8万吨/日的分散处理设施,结合黑臭水体治理市排水集团建设了28.1万吨/日的临时处理设施,基本解决了区域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