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到水污染协同治理,通过4年稳扎稳打的探索,长三角区域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已经建成,并取得了显着成效。如今,三省一市的环保合作正全面深化升级。请听报道:
流经金山区枫泾镇团新村的朱家浜,曾经是一条黑臭河道,与千年古镇碧波荡漾的形象格格不入。在去年消灭黑臭水体的攻坚战中,朱家浜河长、枫泾镇党委副书记干翠宝带队展开调研,反复排查后发现,主要污染在上游浙江省嘉善县内。
[就特地跑到了朱家浜,我联系了我们职能部门,召集了对方浙江嘉善方的分管领导,一起到了现场实地看了一下。后来排查出来,浙江方有7个企业在朱家浜的河系旁边,对方也非常地配合,对这些企业逐项逐项再去排摸,采取相关的措施。]
对于生态保护的决心,让上下游联动有了默契。去年,枫泾镇和浙江省嘉善县共同梳理出17条接壤河道,为了加强管理两地共同安装了34个探头,对水质、水位进行24小时监控。去年,双方还协力对多条交界河道进行疏浚,并对防汛墙实施提标改造。今年还要通过深化党建引领,把毗邻地区的联动网络织得更密。
长三角水环境联防联治已经建立了多项专项合作,市水务局水资源处处长马维忠告诉记者,对上海市民来说,今年起最直观的变化就是河里水葫芦少了。
[比如说最近围绕水生植物的整治,我们通过太湖局,和江苏浙江建立了省市之间的联席会议制度,专门搞了一个水生植物整治的工作方案,区县一级再完善细化和落实这个工作方案。比如说,青浦、昆山相互支持,目前水葫芦在昆山境内,我青浦主动到它的境内帮它一起打捞。]
与水污染联防联控相比,长三角大气污染防治更早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三省一市”提前一年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任务。今年,区域协作继续升级,长三角空气质量预报会商不再局限于11月到3月的空气污染高发期,而是改为至少每两周就会有一次预报会商。同时,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报和环境数据共享工作也在推进。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伏晴艳举了2016年G20峰会保障的例子。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跨我们江苏、浙江、安徽,包括我们上海在内的6个超级站和12 个挥发性有机物的在线监测仪器的实时共享和联网。这样一个数据共享模式,实际上也推动了去年冬季京津冀地区跨省市的一些超级站数据的共享。]
去年,长三角25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44微克/立方米,比基准年2013年下降了34.3%。随着PM2.5“节节败退”,臭氧和二氧化氮逐渐成为大气保卫战的主要“对手”,它们比PM2.5更“狡猾”,伏晴艳说,打赢这场攻坚战,长三角区域环保合作全面深化升级势在必行。
[我们长三角区域能够加强联合的技术上面的攻关,联合科研,包括预测预报上的技术交流,污染源的信息的共享。大家一起来共同努力,把整个长三角作为一体化的整体,来推动整个污染的防治工作和技术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