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本市通过提升污水排放标准、建立流域治理奖补机制等多种手段,全面推进全市水环境治理,打造“天朗水清”绿色城市,相关措施成效正在显现。
走进位于津南区的津沽污水处理厂办公楼,迎面就能看到一块大屏幕,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厂区进水口和出水口水质检测的实时数据。楼外不远处的厂区里,相关污水处理设施的提升改造也正在进行,厂长赵熙表示,今年10月提标改造完成后,这座日处理量55万吨的大厂污水处理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助力本市地表水环境改善。
赵熙:“我们目前执行的设计标准是1级a,出水类似4类水体标准,总氮11左右。改造增加了氧化功能,就能严格执行新地表要求:以cod为例,新地表要求我们是30毫克升,总氮严格要求在10以下……”
统计显示,受流域环境传输和区域排放总量共同影响,目前,本市水环境虽不断改善,但总体形势仍不容乐观。截至去年12月,全市124个水环境检测断面,3类以上水质断面仅33个,不到三分之一,劣五类水体52个,超过40%。
为进一步改善全市水环境,打造“天朗水清”的绿色城市,今年起,本市实施更严格的污水排放标准:一方面提高了废水中污染物浓度的排放限值要求,一方面根据本市污水特征和产业环境特点,大幅度增加了监控的污染物种类。监控项目由原有的5项,增加到75项。参与标准制定的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博士刘红磊表示,此举旨在从源头上减少排入地表水环境的污染物,保护全市水环境。
刘红磊:“比如说化学需氧量,08年标准拍到地表水环境的50毫克每升,现在收紧到30毫克每升。总磷,0.5收严到0.3,增加了六项,急性毒性,总氮。考虑天津(污水排放)化工制造为主,我们认为有必要加上。”
同时,今年起,本市启动实施水环境区域补偿办法,效仿大气治理,对全市16个区的水环境实施综合排名,依据排名实施奖惩,以激励各区治水的环境政策,促进上下游各区联防联控解决水污染问题。同时,今年本市还将进一步完善水质监测网络,实现关键区域水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全覆盖。市环保局局长温武瑞说:“今年新增10个自动水监测站,建成后,就覆盖了主要的河流湖泊,主要饮用水源地。全面掌握全市水环境情况,第二能实时监测污染状况,为治污提供科学支撑,如果又发生水污染,还能提前采取措施,减少事故。”
根据环保部门发布的4月全市水环境检测结果,4月份,20个断面中,劣五类水质断面4个,占20%,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