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10日召开的中共昆明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披露了这样一组数据:2017年昆明市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海绵城市建设25平方公里。
近年来,由于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出现了开发强度高、硬质铺装多等问题,改变了城市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70%以上的降雨形成径流,城市“大雨必涝、雨后即旱”,带来水生态恶化、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等问题,因此,遵循自然雨水循环规律的城市雨洪管理系统应运而生,这个系统被称为“海绵城市”,意为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国许多城市陆续铺开,昆明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
背景
城市内涝频发 海绵城市应运而生
城市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城市也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加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又以城市水问题表现最为突出,如严重内涝等。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随后,国务院和云南省政府相继出台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政策,在国家、省政策和战略的大背景下,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已刻不容缓。围绕滇池保护治理,因地制宜,水陆统筹开展昆明市海绵城市建设,对于高原滨湖城市,重点河湖保护治理均有示范作用。通过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整体完善“绿色、灰色”基础设施,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通过“绿色基础设施”从“源头、过程、末端”进行改造和建设,有效应对超标雨水,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减少城市洪涝灾害次数,增强城市水安全保障能力。
成果
全市已累计建成275个海绵型建筑与小区
昆明的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国来看起步较早。2009年9月,昆明市出台《昆明市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规定》,对符合条件的新、改、扩建城市道路、公园、广场绿地和民用、工业建筑等采取下凹式绿地、渗透铺装、植草砖、渗排一体化系统、地下建筑顶面与覆土之间的滤水层、雨水收集池、模块水池及景观水体等置入海绵城市理念,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累计在新建工业和民用建筑项目中建成置入海绵城市理念雨水综合利用设施275个。
2016年1月出台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云南省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标志着云南海绵城市建设全面启动,目标是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20%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203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80%以上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昆明积极响应国家和省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把滇池流域水环境治理与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以滇池流域为重点,从区域流域入手,在全市范围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统筹“大海绵”与“小海绵”建设。通过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植草沟、雨水调蓄等措施,对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绿地等实施“小海绵”建设,实现源头减量;开展内涝点治理,实施雨污分流,改造管网系统,治理河道系统,确保水安全,实现过程控制;划定城市蓝线绿线,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城市河道岸线生态修复及湿地等“大海绵”建设,实现系统治理。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275个海绵型建筑与小区、65条海绵型道路、51个海绵型公园(绿地)、5.4万亩湖滨生态湿地(林带)。
观念
建设海绵城市需要多部门联动配合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市级很多部门、各个县区、各街道、小区、办事处,因此需要各相关部门联动配合,更重要的一点是,建设海绵城市还需要扭转一些传统观念。例如,以往在非机动车道喜欢用青石板等铺设,看上去漂亮,但并不利于雨水的下渗;在做绿化的时候,无论小区还是市政绿化,传统做法是绿化带高于路面,但这样水不仅进不去,甚至绿地内的雨水还会外流至道路上,通过排水系统外排,所以当出现强降雨的时候,很多地方就会淹水……海绵城市的建设其实就是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基础配套设施,同时对传统的一些规划建设理念进一步调整或提升。“现在还有一种不准确的认识,就是觉得建了雨水低影响开发设施(雨水源头削减设施),下雨淹水的问题就全都解决了,其实雨水低影响开发设施只是从源头对径流量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当出现强降水时,还是要依靠原来的排水设施发挥主要作用,甚至要进一步提升完善,才能减轻城市内涝。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大概念,包含了很多措施。”昆明市节水办技术处处长辛宇解释道。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达到控制雨水径流总量、减轻城市雨水污染负荷、回补地下水、改善小区域气候、利用雨水资源等目标,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实施后受益的是广大市民。所以,在推广的过程中希望市民积极参与和支持,早日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
2017年
昆明海绵城市建设成果
1
昆明市编制完成了《昆明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为昆明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规划指引。
2
市政府办公厅、市海绵办分别下发通知,进一步要求规划、住建、园林、水务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及管委会加强对计划新建、已批未施工的城市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建筑与小区等工程项目的监管,要求建设单位在主体工程建设时必须同期配套建设海绵设施,避免将来重复建设和投资。
3
昆明市编制完成《昆明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专篇(专章)技术要求》和施工图审查要点,指导各相关单位开展设计和施工图审查工作。编制完成《昆明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审查技术手册》,将海绵城市技术标准落实到海绵建设审批的各个流程。
4
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2017年昆明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目标任务分解的通知》,明确各县(市、区)和开发(度假)区2017年度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目标和任务,以新建项目同期配套建设海绵设施为主,梳理确定了2017年计划启动推进的340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同时要求各县区按照国家、省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要求,研究确定本辖区先行示范区域,并编制本辖区的先行示范区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5
市海绵办编制完成《2017年昆明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专项考核办法》,对各县(市)区政府和管委会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和年终考核,指导督促县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各项工作。
6
积极将昆明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列入省级以奖代补范围,争取试点项目补助资金。
海绵城市
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六大要素
净
雨水通过土壤的渗透,通过植被、绿地系统、水体等,都能对水质产生净化作用。因此,应该蓄起来,经过净化处理,然后回到城市中。
用
在经过土壤渗滤净化、人工湿地净化、生物处理多层净化之后的雨水要尽可能被利用,不仅能缓解洪涝灾害,收集的水资源还可以发挥功用。
排
城市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相结合,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一般排放和超标雨水的排放,避免内涝等灾害。
渗
加强自然的渗透,主要是改变各种路面、地面铺装材料,改造屋顶绿化,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然后“渗”下去。
蓄
把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以达到调蓄和错峰。
滞
主要作用是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雨水径流量。例如,通过微地形调节,让雨水慢慢地汇集到一个地方,用时间换空间,延缓形成径流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