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行业信息 | 国外行业信息 | 国内政策 | 行业技术 | 企业动态 | 展会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行业 > 信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承诺常德在行动
信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承诺常德在行动
发布日期:2018/1/16 11:46:40

   2017年2月21日,常德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常德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速将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城市发展目标体系,并将践行节能减排、实施城市“双修”、建设海绵城市融入当前试点三大要务工程,积极组织力量全面展开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力图强化城市适应理念,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开展重点适应行动,创建政策实验基地,打造国际合作平台。常德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已经取得可喜进展。

 

 


 

图1常德积极建设海绵城市范例

 

  一、试点工作启动有序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构,为推进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提供有力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顾问,市长任组长,相关市直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领导小组,正在拟制出台《常德市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指导意见》和《常德市气候适应型建设绩效考核办法》。

 

  (二)强化适应意识。从提高公民灾害风险和适应气候变化意识入手,推动全方位的公民参与,使公民在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刊物等多种媒体宣传适应气候变化目的意义、先进成果。组织行管、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维运人员进行适应气候变化专业培训,组织市民参观适应气候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和系统工程、总结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经验教训,2017年组织人员参加上级办班培训达70多人次。

 

  (三)调查评估在先。聘请湖南省气候中心专家团队对常德市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脆弱性进行评估,形成了《常德市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分析报告》,报告指出:常德市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近期应在暴雨、雷暴、高温、冰雹、冰冻风险上采取积极应对策略,远期再增强全方位的气候风险应对能力。常德市气候变化趋势及影响主要包括:洪涝风险增大,水土富营养化加剧;威胁城市生命线安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率降低;媒传疾病风险增加。常德市在适应气候变化,应对气候风险工作中更需要关注气候影响的链锁反应、叠加发生等特征,应该深刻认识常德位于长江流域气候变化相对脆弱地区的现实,积极做好应对策略。

 

  (四)坚持规划引领。已启动编制《常德市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拟将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城市发展总规、专业规划和详规的目标体系。相继完成了《常德市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域水系专项规划》、《常德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等规划文本,《常德市水系连通与整治规划》、《常德市城区黑臭水体整治方案》也进入了审批阶段。

 

 

 

 

 

图2 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国际研讨会在常德召开

 

  (五)借力合作共赢。常德市已与湖南文理学院、湖南省气象局、德国汉诺威政府及汉诺威水协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正在与未来世界委员会、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美国可持续发展社区协会、中国·东盟合作秘书处、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洽谈合作事宜。2017年8月底成功举办了气候型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国际研讨会,来自全国试点城市的发改、住建等部门主管负责人,以及亚洲开发银行、北京建筑大学等国内外机构专家等齐聚一堂,共同围绕雨洪风险和极端天气事件管理、水资源与多种气候风险管理、干旱管理与荒漠化控制三大主题,探讨当今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进展与经验,为“气候适应型城市”的打造提供了一系列可行方案。

 

  二、三大工程融合推进

 

  (一)践行节能减排。注重发挥减缓与适应的协同作用,通过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着力打造市域适应气候变化大环境,城市空气质量得到明显好转,应对高温、干旱、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的能力明显增强。常德市积极践行节能减排,坚持不断探索生态城市新模式,已获得“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正在申报国际湿地城市。

 

 


 

 

图3 常德正在申报国际湿地城市

 

  1.深入开展节能降耗。编制完成了《常德市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规划》、《常德市饮用水保护规划》、《常德市土壤环境保护规划》等生态环境规划,启动了《常德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编制工作。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内外资项目引进,积极引进和发展先进制造业,从源头上控制新上高能耗项目。委托专业节能服务公司开展能源审计和能评后监督,深入挖掘节能潜力。编制《节能有我 绿色共享》节能宣传册,深入开展节能宣传活。研究制定了2017年各区县(市)节能降耗绩效考核任务目标,并结合省市节能工作安排,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节能检查。

 

  2.狠抓环境综合治理。认真实施《常德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集中开展了燃煤锅炉污染整治、非煤矿山关闭、工业大气污染防治、黄标车淘汰、餐饮油烟治理、油气回收、工地扬尘管理等7个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整治行动,划定了农作物秸秆禁燃区,淘汰了企业落后产能。出台了饮用水源保护方案,组织实施了饮用水源周边环境专项整治行动,确保了城乡居民饮水安全。与中科院水生所合作成立了常德市环境工程治理中心,进行种植水生植物和投放水生物试点工作,促进了水环境质量改善。启动了土壤优先保护和污染综合防治项目库建设工作,确定了优先保护、重点修复的区域、场地、措施、目标和治理修复项目,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环保项目石门雄黄矿土壤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项目(2014年常德市被列入全国6个土壤污染防治综合示范区之一)。开展了沅水流域电镀行业整治,关闭淘汰小电镀企业,启动了常德电镀产业园建设。

 

  3.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光伏发电方面:太阳能光伏电站实现了从无到有,常德经开区和津市工业园区的光伏屋顶电站并网发电,汉寿60MW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和桃源60MW农业生态光伏电站项目也正在建设,2017年,全市共争取光伏发电建设指标270兆瓦,经国网常德供电公司验收合格,全部并网发电;光伏扶贫方面:2017年,全市共争取123个贫困村光伏扶贫建设指标,累计争取指标137个,截至目前,所有项目均已全部完工;风力发电方面:2017年,常德市已有桃源西安、石门子良和临澧桐山3个风力发电项目纳入全省风电建设计划,总装机容量为15万千瓦,其中,临澧桐山风电场项目前期工作进度较快。其他方面:在澧县生物质电厂投产运行的基础上,新增了装机容量为3万千瓦的临澧凯迪生物质电厂;全市农村户用沼气保有量达29万口,入户率达到了22%;全省第一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德山垃圾焚烧发电厂持续高效运行,澧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预计2018年可投产运行;新建的石门余热发电项目也快投产运行。

 

  4.完善能源基础设施。一是落实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委托专业机构编制了《常德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2016-2020年)》,对全市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和布局。截止目前,全市已建成充电站6座,充电桩203个,在建充电站3座,充电桩65个;引进了深圳科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常德市开展新能源产业生态集群建设。二是升级改造农村电网。2017年1-11月,全市农网改造投资5.53亿元,完成了394个村网改造升级;城市配电网投资3774.6万元。三是强化天然气管网建设。岳阳华容-安乡的输气管道工程主体已完工,目前正在进行通气调试。四是有效利用地热资源。现已完成《地热能开发利用专项规划》的编制,并引进北京泰利公司在柳叶湖、桃花源等地开展了中深层地热能(温泉)开发试点工作。

 

  (二)实施城市“双修”。2017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式批准湖南省常德市为全国第三批38个城市“双修”试点城市之一。试点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作为当前城市建设管理的主要任务和治理城市病、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

 

 

 


 

图4 常德城市“双修”践行“三改四化”模式

 

  1.精准开展前期调查评估。试点以来,市委、市政府组织住建、规划、环保等部门全面开展两个调查评估:一是调查评估生态环境,全面调查中心城区及周边的山体、河道、湖泊、植被、绿地等自然环境的现实情况,找准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亟需修复的区域。二是调查评估城市发展,全面评价常德市城市发展状况和规划实施情况,梳理设施条件、公共服务、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存在的短板,汇总建立数据库,为制定科学合理、针对性强的实施方案打下了坚实基础。

 

  2.不断完善实施方案。在制定城市“双修”实施计划方案中,常德市根据调查评估和规划实际情况,严格按照“三个坚持”的原则:坚持政府统筹、项目带动;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制定;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推进。目前,市住建局正在根据《湖南省城市双修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对常德市的城市“双修”三年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正在进行调整完善。目前《城市“双修”总体规划》已形成初步成果。

 

  3.建立落实监督考核制度。从2017年起,已将城市“双修”情况纳入对武陵区人民政府、鼎城区人民政府、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柳叶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和市直各责任单位的年度绩效考核内容,明确考核指标体系和监督管理要求,对未完成任务的单位实行严格问责,每半年对城市双修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对工作不力的主要领导进行约谈,提出整改意见,进行督办。

 

  4.稳步推进“双修”项目。全力推进绿色建筑、新河水系综合整治工程、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和阳明湖片区建设,目前新河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已进入施工阶段;建设节能项目竣工77个,建筑面积达400.65万平方米;已建成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3个;常德市及辖属区、县(市)气象部门已建成由1个国家基准气候站、1个国家基本气象站、5个国家一般站,7个六要素自动观测站、192个区域自动站,1个大气雷电监测站、1个新一代多普勒雷达监测站以及1个大气成分监测站组成的综合监测网。除上述项目外,过江隧道、沅江风光带升级改造、丹洲生态城、棚户区改造、城区4个大型停车场和装配式绿色建筑等重点项目建设,也正在围绕气候适应型试点城市建设而稳步推进。力争到2020年,常德市将实现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1%、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的目标。

 

 


 

 

图5常德汛期多部门联合会商适应气候变化

 

  (三)积极建设海绵城市。常德市在积极创建海绵城市范例,有效应对强降雨天气,确保城市水安全等方面的建设成效,已得到国家多部委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多次在中央媒体上推介,并在喜庆党的“十九大”全国“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亮相。

 

  1.建设背景。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开发强度高、硬质铺装多、雨水调蓄渗滞能力减弱,内涝灾害时有发生;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排进入河道,河水浑浊发臭,水面蓝藻泛滥。内涝问题成为市民的“心头之患”,水体黑臭成为常德市的“城市之殇”。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12月,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三部联合启动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2015年4月,常德市以优异成绩从135个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跻身全国首批16个试点城市之一。

 

  2.建设进度。试点海绵城市建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的指导下,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开创性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系统谋划和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五大工程148个子项目,总投资78.15亿元。截至2017年12月,已完成工程项目113个,在建项目35个,已建成面积52.98平方公里(试点区域内27.58平方公里,试点区域外25.4平方公里),在建项目35个,在建面积6.41平方公里,已完成投资64.22亿元,投资完成比达82.2%。水质及内涝方面,已整治完成内涝点15个、黑臭水体4条,建成区不积水面积达34.97平方公里,占示范区面积的96.9%,剩余1个内涝点及3条黑臭水体预计海绵总验收前可全部完工。已完成市人大机关、市检察院机关、市环保局机关、芷兰居小区、金色晓岛小区等48个院落改造,建成面积3.83平方公里(试点区域内2.72平方公里,试点区外1.11平方公里);在改在建项目50个,面积3.85平方公里(试点区域内45个,面积3.58平方公里,试点区域外5个,面积0.27平方公里)。计划建设屋顶绿化28.4万平方米,已完成17.2万平方米。常德市污水净化中心、船码头、柏子园片区等三个扩容提质改造PPP项目,已全面动工,北控水务、首创水务等社会资本也参与到了常德市的海绵城市建设。近两年,为了着力常德“海绵城市”建设,各银行机构统筹调配信贷资源,优先对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给予贷款支持。2016以来,常德市已获农业银行、邮储银行融资30亿元、45亿元海绵融资贷款,同时,常德市还与建设银行合作设立了20亿元海绵基金,也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达成战略合作意向。

 

  3.建设成效

 

  一是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经过多年来的努力,特别是近两年来试点项目的实施,常德市水环境明显改善,水安全保障能力大大提升,水生态进一步优化,水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促进了城市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范例工程,主要包括:产生了“大、中、小”海绵体并重构建;老城区合流制排水体系排放的污水、在终端得到有效处理;黑臭水体按流域综合治理;海绵城市建设与黑臭水体治理、棚户区改造、开发旅游和环保新产业等工程融合推进;地下给排水管网实行机器人检测与非开挖修复等,基本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黑臭水体在消除、热岛效应在缓释。

 

 



 

图6 常德柳叶湖生态修复显见成效

 

  二是助推全域旅游效果显着。常德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注重融入大量旅游元素,赋予其城市景观、生态廊道、旅游休闲等新功能,凸显生态、休闲、健康、美丽、文化五大元素,把海绵城市建设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美丽经济”。先后打造了常德诗墙、常德画壁、柳叶湖环湖景观带、穿紫河水上风光带、武陵阁步行城、德国风情街、常德河街、老西门历史文化街等一批海绵亮点项目,成为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老西门文化与商业双赢,大小河街、穿紫河水上观光巴士游客如织,万达金银街、武陵阁步行街流金淌银。数据显示:2017年国庆小长假期间,常德共接待国内旅客360.24万人次,同比增长36.93%,其中常德河街接待旅客11万人次,穿紫河游船接待1.1万人次,船票收入约200万元。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助推旅游效果显着,城市品牌越来越响亮,2017年农历正月初二,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向全国特别推介了穿紫河·河街夜景风光带,在世界环保日期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及新闻频道以《穿紫河换新颜 成为城市碧玉带》为主题隆重推介了常德市穿紫河治理经验;2017年8月,红网、时刻新闻“今日头条、凤凰网等同步推出大型主题融合报道“砥砺奋进的五年·绿色发展 绿色生活”,讲述了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故事,海绵城市逐渐成为常德市响亮名片。

 

  三是海绵城市“虹吸效应”助力宜居城市建设。随着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纵深推进,城市建设的投入营造了优美的城市环境,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大大促进了商业、地产等市场的繁荣。2017年6月,常德市与复星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海绵城市建设、产业合作、文化旅游等方面展开合作。以房产开发土地升值为例,常德市708、709地块拍卖地价创历史新高,分别达到704万元/亩、781万元/亩,楼面地价达3756元/平米、4188元/平米。目前,环柳叶湖、穿紫河沿岸土地出让市场炙手可热,全国着名房产开发商来常德市洽谈投资者络绎不绝。随着保利、恒大、万达、碧桂园、华侨城、友阿、绿地、同元、景域、禾田居、美的等实力企业的进驻,常德市即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泛湘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4、主要做法

 

  一是突出依法治城,着力制定落实政策。制定和出台了《常德市人民政府关于稳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意见》、《常德市委、常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意见》、《常德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5-2030年)》,并在湖南省率先推出的首部有关饮用水水源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既《常德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出台了《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管理规定》,在项目选址、设计条件核发、用地规划许可,已将海绵城市的要求纳入其中,作为土地划拨或挂牌出让的必要条件之一,并在选址意见书、规划设计条件及用地规划许可证中体现海绵城市的要求。严格落实“两证一书”制度。严把技术审查关,将海绵城市专项设计纳入规划方案进行审查,未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设计的规划方案一律不予审批,不得进入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在施工图审查中严格把关,未进行海绵城市专项设计的建设项目不予核发工程规划许可证和进行施工图签批。

 

  二是突出规划引领,着力编制实施方案。常德市聘请中国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常德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规划内容主要包括:项目背景及技术路线;海绵城市建设基础条件;特征及问题分析;规划目标与战略;中心城区海绵格局规划;海绵城市系统规划;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规划协调;近期建设指引;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投融资机制;体制机制建设。《方案》已明确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指标、技术路线、建设任务、主要示范内容和主要保障措施,并对预期效益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建立了项目库,并对项目建设进度、投融资模式和投资额度做出了安排;《规划》和《方案》尊重客观规律、坚持问题导向、饱含技术金量、操作切实可行的方案。

 

  三是突出源头控制,着力流域整体推进。通过海绵项目的实施,常德市水环境明显改善,水安全保障能力大大提升,水生态进一步优化,水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促进了城市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范例工程,基本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黑臭水体在消除、热岛效应在缓释。目前,穿紫河水质稳定在IV类水质,穿紫河流域在内的约22平方公里已形成了海绵连片效应。目前,试点区域外的西城区以两师、两校为中心约1平方公里的区域已基本完成海绵城市建设;北城区以北部新城建设为契机,在建、已建太阳大道、北师大附中、湘雅医院等30个项目,约19.3平方公里的范围已基本完成海绵城市建设;东城区6.1平方公里范围内依托保利地产、大唐司马和润景园组成的房产项目,均按照海绵城市控规实施,常德市整个海绵效应影响区达62.5平方公里,远超国家部委要求的试点任务。

 

  四是突出水系治理,着力生态环境改善。常德市注重在“渗、滞、蓄、净、用、排”各个环节综合施策,如在护城河的治理上,常德市融合了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和排涝除险等多项技术措施,通过采用各种低影响开发技术,减少径流总量,有效削减径流污染负荷;通过清理沿岸垃圾和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保证了护城河排水畅通并促进水体水质改善;通过退耕还湖,建设生态驳岸和生态浮岛,种养、繁殖水生动植物,改善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生态系统恢复良性循环。运用“6+1”根治“良方”,即控源、截污、净水、清淤、生修、活水加污水厂集中处理的方式,彻底消除黑臭水体。目前,雨水机埠改造工程已基本完成,内涝点和黑臭水体已基本整治,防洪大堤已提高到具有抵御100年一遇的抗洪能力,且融入了山、水、诗、画等文化元素。

 

 



 

图7 常德与德国汉诺威水协合作打造海绵型校园

 

  五是突出功能配套,着力市民生活优化。一是大力推进城市管网建设。改造大街小巷207条、310公里,改造地下管网520公里。在改造地下管网过程中,常德市采用CCTV监测和非开挖等先进技术,有效解决了管网堵塞、破裂、渗漏等问题,切实提高了城市雨污水处理能力。运用非开挖技术有效解决了管网堵塞、破裂、渗漏等问题,切实提高了城市雨污处理能力。2016年7月1日至2日,市城区经受了24小时累计降雨达177.8毫米的严峻考验:2017年6月30日晚11时30分起,市城区遭受特大暴雨,6小时之内降雨量达到93毫米(超去年同期2倍),无一人伤亡,无直接经济损失,没有出现“城内看海”的情况。二是大力推进海绵院落建设,常德市采取示范型、标准型、辅助型院落建设的办法,分别建成了居民小区院落、机关事业院落、规模企业院落。三是大力推进公园绿地建设,新建和改建了滨湖公园、屈原公园、白马湖公园、丁玲公园、诗墙公园等10个公园。

 

  六是突出文化植入,着力城市品位提升。常德市的青山绿水、河湖湿地是最宝贵的旅游资源,“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本身就是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常德市在实施内河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中,注重文化的植入,在项目建设中传承历史文脉。复制了窨子屋、大小河街、常德城墙等历史文化古迹;在项目运营中融入商业元素,新建了万达广场、友阿广场、欢乐城、金银街等;在景观打造上彰显水城特色,增设了亲水栈道和慢行系统,打造了欢乐水世界、柳湖沙月、螺湾观鸟、柳叶湖环湖赛道和穿紫河夜景秀等项目。

 

  七是突出产能互动,着力发展海绵产业。一是开展技术研发。以湖南文理学院为平台,与华东师范大学、中南大学等7所院校联合组建了常德海绵城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绵城市生物与湿地研究院,专门从事城市海绵城市新型生物海绵体的研究开发、湿地生态环境修复与重建技术研究、海绵城市景观动植物基因的编辑与利用、新型雨水系统及管网设计的研究。二是加强产业引导。常德市组建专门的海绵公司,具体从事项目建设、运营、维护和管理,催生了一批渗水砖、渗水管、雨水收集箱等海绵城市建材生产企业。三是延伸产业链条。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强化了信息化产业、房地产开发业、全域旅游业、教育培训业、健康养老业等一批配套产业,助推了旅游、商贸、体育、养老、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

 

  三、未来工作思考

 

  (一)认定绿色发展。继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圆满完成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和城市“双修”工作;要自主创建环境教育特色市、全域旅游特色市、体育运动特色市、绿色食品特色市、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特色市;要大力倡导消费者的生活环境和所有消费资料对健康有益无害;消费者在工作生活中注重节约资源和能源等。巩固发展试点成果,探索建立海绵城市创新机制,加快修编城市总规、各项专规和控制性强规;尽早出台雨水排放管理制度;加速推进绩效考核监测平台建设。结合城镇带动大会战,力争2018年上半年全面完成海绵型院落、海绵型道路、黑臭水体治理等项目建设。及时总结经验。重点总结城市防洪排涝案例、黑臭水体综合治理案例、产业开发成功案例、文化传承成功案例、国际合作成功案例。做好收官之年的绩效考核工作,力争常德市三年试点绩效考核进入“优秀”行列。

 

  (二)加大保障力度。加大组织保障力度;市区两级拟组建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正式工作机构,由组织人事部门选调有事业心、有责任感,工作作风扎实,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的同志安排在工作机构,对在推进气候适应型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委以重任。加大法制保障力度;拟出台执行一系列有关能够加速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又很接“地气”的地方法规、政策和制度。加大资金保障力度;拟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年度预算支出,拟单列一定比例的资金保障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鉴于各级财政投资有限,广泛利用PPP合作模式,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大型工程。加大技术保障力度。聘请国际国内顶尖级技术团队指导和参与常德市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

 

 



 

图8 常德积极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模式经验走出国门

 

  (三)打造地区特色。造就中国特色,体现体制优越,能办大事。造就湖南特色,体现心忧天下,敢为人先。造就常德特色,体现人民智慧,众志成城。立足长江中下游、洞庭湖畔地域特点,坚决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信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承诺”,积极创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高、精、尖范例工程。

 

  通讯员:常德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副局长李远国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10-88372272 E-mail:1915838305@qq.com
最新资讯
北京精准治污背后,有这些“黑科技”支撑
从“海绵”到“韧性”:城市水系统如何化解
杭州通报“余杭自来水异味”调查情况:7人
北京累计利用南水超111亿立方米
永定河(廊坊段)入选河北省第二批美丽河湖
河北省河湖管理保护领域首个省级地方标准发
从“防水一哥”迈向“世界一流”——专访东
五部门联合印发海绵城市导则助力濮阳提升城
衡水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内蒙古黑臭水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热点资讯排行
1澳大利亚悉尼多个饮用水集水区检出“永久性
2阳泉市财政局下达省级补助资金 支持城镇排
3AI模型揭露美国地下水污染:超7100万
4IE expo China 2025第二
5第26届中国环博会——国际退役动力电池、
6第26届中国环博会——国际沼气与农业废弃
72024水业可持续发展大会在北京举办
8什么导致了西班牙极端洪涝?
9解锁循环经济密码,开启产业黄金市场 第2
10西班牙媒体:洪灾过后,西班牙鱼米之乡自然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00-2022 www.c-wat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水工业网互联网站 经营证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203225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