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湖面蓝藻,拆迁岸线民居,关停污染企业……太湖水质由2007年的Ⅴ类改善为Ⅳ类,富营养化程度从中度改善为轻度。15条主要入湖河流连续5年消除Ⅴ类和劣Ⅴ类,流域重点断面水质达标率逐年提升。
从2007年到2017年,一场蓝藻危机引发了十年漫长岁月的治理之路。太湖作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居然在当年面临着停水的困境,人们这才明白原来事态已经严重到了这种程度。日复一日的打捞蓝藻却抵挡不住蓝藻疯长的势头,治标不治本,当地政府在一轮摸索中,终于得出了“先控源截污、后生态恢复”的治理模式。搬迁沿湖居民、关停周边污染企业,一步步,用十年的时间,太湖终于有了往日的模样,但距离 “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红菱,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仍有一段距离,太湖治理任重道远。
面对人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让水污染治理再被提上一个新的高度。在环境日益严峻的今天,人们已经不能等着水资源被污染才后知后觉治理污染。太湖的教训令人印象深刻,在治理水污染的同时,把目光转向预防污染,才能实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
预防水资源污染可概括为“三大法宝”:宣传、严管和监测。预防水资源污染单单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加大宣传就是要从群众入手,人人知水污染危害,大家共同从自身做起,共同维护水生态,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严管就要从监管企业入手,严格监督企业做到达标排放,严厉禁止在水源地从事生产行为,切断污染源,污染就无从谈起了;重监测,就是要密切关注水源水域的水质情况,如果放任不管,或者等到水源已经被大面积污染才有所察觉,为时晚矣,所以注重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就一定能避免太湖蓝藻疯长的现象再次发生。
水污染的防与治都是关系水资源生死存亡的关键,经过长期艰难的摸索,我们已经总结出了一套有效治理水污染的措施,面对被污染的水资源,还需要长期的治理和坚持。但预防水资源污染远远比治理污染来的容易,所以,不要等到污染了才知道治理,预防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