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5日至17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指导,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全国市长研修学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干部学院)联合主办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技术培训班”在嘉兴举行,来自全国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200多位“海绵人”参加培训。
连日来,嘉兴阴雨不断,但试点处没有积水,向全国学员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11月17日下午,与会人员实地参观了嘉兴市中央公园、府南花园三期等部分已建成的海绵城市项目。“嘉兴确实做了很多试点建设的探索,有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参观了现场后,很多与会人员这样表示。
打造会呼吸的生态嘉兴
嘉兴是国家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16个试点城市之一,嘉兴市在原有“水专项”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要求,选取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区域作为海绵城市示范区,总用地面积约18.44平方公里。
在示范区内,包括了旧城改造示范区(含城中片合流制区域)、南湖重点保护示范区域、已建新城改造示范区域、未建新城建设示范区域这4类区域,梳理了住宅小区改造、公共建筑改造、公园绿地改造、市政道路改造、河道水系疏通、排水管网普查和修复等十大类共116个建设项目,大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嘉兴是江南水乡,有其特有的水文、地质特点。在试点建设过程中,嘉兴坚持因地制宜的理念,结合本地地下水位高、土壤渗透性差等特点,积极开展技术和产品创新,探索研发适合本地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目前已取得13项技术专利并运用到实际工程中,此外我市还探索出人行道透水砂浆新材料、透水混凝土商品化生产技术等。”嘉兴市海绵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小编了解到,截至今年10月底,116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其中完工82个,完工面积10.38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约27.9亿元。

嘉兴海绵建设“有个性”
在中央公园,参观人员看到了全市唯一一个“海绵城市展示区”。据悉,这里的改造不仅融入诸多低影响开发的技术手段,还对公园内的绿化景观进行了全方位提升,展示在大家面前的就是一块“大海绵”:更便于亲近自然的亲水驳岸,成片的绿化缓冲带净化了雨水,下沉式绿地起到了很好的雨水收纳作用,雨水花园起着雨水调蓄的作用……
在海绵城市展示区入口处,参观人员对透水混凝土和透水沥青的使用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强度怎么控制?后续养护如何操作?”来自天津生态城建设局规划科的副科长赵洪钢频频提问,“我们天津也在用透水铺装,主要用在人行道和公园园路方面,在选材上如何兼顾功能性和景观性,要多向嘉兴学习。”
在展示区内有不少“铁牌子”,这些正是海绵城市改造中各种低影响开发手段的指示牌,上面详细描写了这些海绵设施的做法和成效,“不仅方便参观者更好地了解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而且我觉得这些牌子设计得很好,颜色和样式都与周边环境很协调。”上海城建院工程师王晓璐点赞说。
在府南花园三期,参观人员对结构性透水的停车场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基层是透水结构的,梅花形状的表层用的是普通混凝土,但是套用了模具,给雨水留出下渗的渠道。”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另外,居民楼雨污水管分离的做法也得到参观人员的赞许。
嘉兴经验将被全国借鉴
施工质量的把控也是参观人员感兴趣的地方。嘉兴市在海绵城市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探索多管齐下的工作机制,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管控。“落实制度规范和加强监督检查,从方案设计、施工图审查、竣工测量3个重点环节,规范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管控要求。”市海绵办相关负责人说。与此同时,我市还组建了专家评判团,聘请代表委员监督团,组织施工项目群众监督团,对项目的工程质量、文明施工等进行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监督。
“嘉兴的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有很大一部分是建成区,这比我们在新建区域内建设的难度更大。”赵洪钢如是说。王晓璐也表示:“我们有开工2年还未完工的小区改造项目,而嘉兴在发动群众方面做得很好。”
事实上,这些都与嘉兴市开展精准宣传有很大关联。从被列入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后,嘉兴市坚持目标导向优化宣传内容,“针对不同类型的项目,以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开展宣传,把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功能设施形象提升相结合,用直白的话语将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告诉市民。”嘉兴市海绵办相关负责人说,嘉兴市还结合植树节、节水宣传周等时间节点广泛开展宣传。
“全国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都有专人来参加培训,今天实地参观的效果也比较好,能让学员把学习的东西与实际相结合,再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培训班主办单位之一的全国市长研修学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干部学院)城市建设培训部老师曾永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