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五水共治”工作开展以来,各地水质显着提升。为切实巩固整治成果,要紧紧围绕劣Ⅴ类水剿灭目标,将治水重点延伸到小塘、小沟、小渠等小微水体,全面打响小微水体整治“巷战”,全力打通河道的“毛细血管”。
一、全域排查,知微先行,协同推进环境整治。水体质量是考量环境水平的一项综合性指标,因此治理水环境必须水岸同治,将“三改一拆”、清洁家园和美丽乡村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严格按照“无盲区、全覆盖”的要求,制定下发排查活动方案,号召全体驻村干部深入治水一线,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对辖区内所有河塘、沟渠等小微水体进行地毯式排查。要求各村(社区)以科学的方法、严谨的精神,“一塘”“一沟”“一渠”地进行认真分析,全面掌握每个河塘、每条沟渠的排水排污口、违法建筑、养殖反弹等情况,精确绘制“小微水体”整治图,做到“一村一图”“一点一策”挂图作战,尤其对被确定为劣Ⅴ类的小微水体,逐个列出成因分析清单,倒排时间节点,确保完成消劣目标。
二、全民动员,宣传引路,营造全民治水氛围。要让全社会不仅形成“必须治”的共识,还要懂得“如何治”的常识。继续进村入户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以切身利益激发个体自觉,努力提升群众集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发挥群众监督力量,充分调动党员护河队、村嫂巡河队、“河小二”突击队等治水积极性,并以“今日金清”微信公众平台为依托完善诉求反馈平台,营造全民护水氛围。开展最美池塘、最美河边人、最美塘长等身边典型宣传活动,倡导“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的参与理念,汇聚正能量。同时,实行小微水体“门前三包”管理,并把维护水系环境写入“村规民约”,让村民都成为田间村头最活跃的“治水卫士”,共同来维护水环境。
三、全员分责,压实责任,构建有序治水生态。明确属地村为治理责任主体,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担任劣Ⅴ类剿灭行动的第一责任人,将消劣工作写入村干部的竞职、创业、辞职承诺书。明确小微水体河长责任制,实施党员“塘长制”管理,制作公示牌明确职责和监督电话,并整合青年志愿者、村嫂巡河队、网格员、村民代表、周边住户等力量,与“塘长”组成“护塘队”联动作战,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覆盖全镇小微水体。组建巡查小组,分片不定时对各村(社区)消劣情况进行督查,按照“一定位一照片”通报,下发交办单要求限期整改,对不整改的下发“三色督查令”,倒逼责任压实。
四、全面施策,精准治水,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一方面净化水中环境。开展池塘清淤、水产养殖场关停行动,合力把好“计划—测量—招标—疏浚—验收”五大关。另一方面加大岸上治理。全面清理卫生死角,统筹推进截污纳管、排污口销号管理,铁腕整治违建、违排和“五小行业”。进一步完善“塘长制”,将“塘长”身份置于村民目光下,各村(社区)党组织加强对党员“塘长制”的跟踪督查,组织村民代表、“两代表一委员”组成“随手拍督查队”不定期进行督查,切实形成“塘塘有人看,渠渠有人管”的小微水体工作管理格局。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开设群众治水手机APP、治水投诉热线,建立举报奖励资金,发动全社会参与劝导、监督、检举破坏水环境的行为。同时,将小微水体“门前三包”制度和写入“村规民约”的维护水环境要求落到实处,进一步强化群众的规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