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 河长 以来最大的感触是,村民的环保意识提高了,河水变清了,家乡变美了。用城里人的话说,乡愁又回来了。”日前,吉安市永丰县八江乡茶口村藤八河段的“河长”袁千文跟记者如是感慨。
袁千文口中的改变,得益于去年吉安市在全省率先实行的“河长制”。
吉安水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达224.20亿立方米,赣江流经吉安市264公里,占千里赣江的三分之一,有大小支流28条,各类水库1255座,造就了该市独特的河流景观,也给河道水环境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带来了挑战。
弹好护水“交响曲”,构建水管理大格局。为确保河流水库精准管理,该市科学划分“包干区”,将“河长制”落实到每个片区,形成市、县、乡、村四级河长联动。同时,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建立乡贤理事会,聘请河道巡查员、专管员、保洁员,形成“1+3”共管格局,推动全民治水。
弹好治水“行进曲”,厚植水生态新优势。该市重拳治堵,着力打通“断头渠”、疏通“淤塞河”,全面恢复河道的引排、生态功能;科学清污,加强源头治污、截污,积极探索生态疗法等治理新方式,建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12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14座,全市污水处理率达82%。此外,该市在全省率先制定水质保护地方性法规,将绿地、山林、河湖水系等纳入生态保护区范围,实行严格保护。
弹好兴水“协奏曲”,培育水经济新动能。该市在落实“河长制”中,跳出“就水治水”的片面思维,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崛起之路,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构建了以水为主导的绿色产业体系。做新“水+全域旅游”,把河区库区当景区来建;做活“水+现代农业”,探索“莲鱼共生”“莲鸭共栖”,发展“稻虾共作”产业等绿色生态种养模式;做强“水+绿色工业”,推进以电子信息为首位产业,绿色食品、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为主导产业“1+4”绿色工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吉安市成功列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
“河长制”在吉安落地后成效明显,全市河道管理水平稳步提高。据省环保厅1至5月各设区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表显示,吉安市Ⅰ—Ⅲ类水质比例100%,水质指数3.1259,排名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