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市内有湖泊166个,水库277座,5公里以上河流165条,水域总面积2117.6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国土面积四分之一。武汉兴于水,也困于水,内涝一直是武汉城市治理难解的纠结。
近五年来,武汉水务部门坚持应急谋远,系统建设,特别是今年以来,排涝工程的加码建设,以及针对雨季前的创新性排涝减渍新举措,将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四水共治”和水环境保护作为生命线工程,变水患为水利,极大地缓解了暴雨对城市的影响。
与以往主要靠人工下井疏捞所不同的是,今年年初,武汉市水务局聘请了专业公司利用科技手段对江汉区解放大道、泵站周边等135处重点、险点管网内部进行内窥检查,共检查出局部积淤、管道破损等问题20多处,同时对问题点位采用了先进的不开挖施工技术进行修复,确保管涵发挥最大效能。
以渍水高风险区武汉中央商务区为例,江汉区水务局今年聘请了“水猫子”进入管涵内部进行检查,发现305路排水通道局部积淤达到1.8米,有6处堵头没有完全拆除。为此,江汉区水务局工程部组织200多人,采取分段式清淤,将每个井孔作为一个作业点,再一步步打通节点,最后全线进行贯通。通过一个月清淤,将管深2米的排水主管道疏通到只剩下20公分左右的淤泥,保证了整个商务区今年雨季没有发生严重渍水。武汉市江汉区水务局排水队工会主席袁俊说道:“没有用设备之前,有很多隐形的堵点我们很难发现,现在定期对管道进行系统勘测维护检测,同时将检测结果第一时间反馈给我们,我们再去修复整改,确保排水管涵发挥最大效能。”
今年以来,武汉市水务局在江汉区23处下穿涵洞和易渍水地段建成了管涵内部水位及雨量自动检测系统,在下穿涵洞安装了渍水电子显示屏。同时,武汉市水务局还主动与市公安、交管部门协调,实现了信息共享,将路面现有的100多处监控点信息连接到水务局渍水点监控系统中,使各个渍水点的监测情况与防汛指挥中心以及排水终端设备实时联通,实现全市渍水调度一张网,排渍指挥一键通。
说到这里,武汉市江汉区水务局排水队工会主席袁俊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青年路地铁A出口,渍水点就在A出口一出来,公交车站那个地方,这个地方一旦渍水容易引起市民反感,通过在这个地方安装在路边雨水井的这个摄像头,很快能将目前积水的深度反馈回来,我们微信平台第一时间就会发短信过来,我们首先知道这个地方水位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就会及时安排人员进行处理。”
今年汛期,武汉单体最大排水泵站——江南泵站已投入应急抽排。该泵站设计规模150立方米/秒,汇水面积57.6平方公里,是解决南湖地区渍水的重大民生工程。目前,武汉全市16个重点排水项目实现通水受益,全市新增抽排能力490立方米/秒,城区整体抽排能力提升50%。
武汉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科长王亮介绍,为保证今年雨季汛期城市渍情得到显着缓解,他们还在管理调度方面创新举措:“一是湖泊空腹迎汛全面落实,雨前,将湖泊水位调至最低目标水位,腾出库容,随时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强降雨,二是加强排水疏捞维护工作,水务部门对全市主要的排水主道管区进行全面的疏捞维护,为今年雨季排水疏捞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