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环境保护部通报了2017年上半年《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任务进展情况:全国水污染防治工作总体取得积极进展但不平衡,部分地区、部分行业进展滞后,按期保质完成2017年重点任务形势严峻。
记者获悉,在环保督查的持续加码和需求升级的双重加持下,污水处理行业将进入大建设大运营时代。随着政策环境和发展趋势的变化,传统污水厂难以为继,单一的污水治理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水环境综合治理成为大势所趋。
万亿级市场空间即将释放
环保部的通报显示,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2100个黑臭水体中,完成整治工程的有927个,占44.1%;河北、山西、辽宁、安徽4省的城市黑臭水体尚未开工整治比例超过30%。在工业污染防治方面,省级及以上工业集聚区1968家已建成集中污水处理设施,1746家已设置在线监测装置,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和在线监测装置完成率分别达到80.6%、71.5%,云南、甘肃、新疆、青海等4个省(区)完成率低于50%。
“今年,将迎来一场水环境领域的验收考试,在‘水十条’落地实施的关键节点,在政策驱动和需求升级的双重加持下,单体项目治理时代退出历史舞台,水环境综合治理成为大势所趋,万亿级市场空间即将释放。”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张丽珍表示。
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广指出,“水十条”也催生了大量的水务工程建设项目,污水处理行业进入新一轮大建设时代。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新建的污水处理厂规模将达到约5000万吨/天,投资达到1500余亿元,总体投资近2000亿元。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主任王凯军认为,我国目前处于水污染控制的重大战略转折期。水污染治理方面由被动污染防治转变为主动生态恢复和建设,这种转变给水处理行业发展带来新契机。
传统污水厂模式难以为继
王凯军以污水厂对房价影响为例分析了绿色基础设施的社会价值。“基于大数据技术,我们抓取北京市2017年和2016年的房价信息,通过数据净化处理,获取了13710条房屋价格的有效信息,分析地处污水厂不同距离处房价的变化情况,以及污水处理设施对周边社区房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区污水厂对周边房价的抑制作用造成了巨额的价值损失。仅城区四座污水厂就造成了高达1194亿元的损失,同时,其所占土地价值高达320亿元,远远高于43.8亿元的建设投资总价值。价值反差说明,传统污水厂模式难以为继,基础设施的绿色化改造是重要的解决方案。”王凯军说。
陈广指出,污水处理厂精细化运行将成为必然选择。所谓“精”就是要聚焦污水处理厂的管控要点,专精污水处理厂的技术创新,深度挖掘污水处理厂的效能潜力;所谓“细”就是要细化污水处理厂的考核目标,细分污水处理厂的管控单元,细致剖析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瓶颈。
“污水处理厂再发展下去,会变成什么?一定会变成信息化的工厂,也就是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上海昊沧系统控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软件工程事业部总监叶盛表示。
上海城投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麦穗海也表示,单一的污水、污泥治理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水环境综合治理已成为发展的方向。
加强水环境治理顶层设计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低碳水环境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洪臣指出,我国城市水环境治理还没有很好的顶层设计,这成为制约目前水环境治理工作的关键。
王洪臣建议,尽快另行制定专门的城市水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基于可利用水量和技术经济能达到的水质合理确定水环境的体量。此外,城市越大,绿色基础设施贡献率越低,应及早规划建设灰色基础设施。
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长薛涛分析称,环境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几次升级。早期“环保产业1.0时代”的核心标准是达标排放即可。随着“水十条”“气十条”“土壤十条”的发布,环保产业进入2.0时代,不止要把污水处理干净,还要把河道变清,实现“可渔、可游、可猎”。环境产业越来越多的服务开始面向效果。
“事实上,环境3.0时代也已拉开序幕,3.0时代的标志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保需要产生溢出价值,从污水处理综合体走向山水林田湖的统一,可衡量,可捕捉,并对价到商业模式中去。”薛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