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进一步加大了岷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岷江流域污染物总量得到有效削减,岷江水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流域长期以来形成的结构性污染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岷江水环境风险依然存在。”8月28日,“岷江水环境综合治理”专题协商会在成都召开,环保厅副厅长李岳东在会上通报。
事实上,岷江水环境问题并非今日才得到关注。
早在今年年初,这一课题就被列入了省委、省政府、省政协联合制定的《2017年度协商计划》。两个月前,围绕该课题,由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牵头负责的实地调研已经展开。
怎样才能尽快改善岷江水环境,让“母亲河”水更清?整整3个小时,与会的省政协相关专委会、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积极建言献策,政府部门则给予了热情回应。
树立一个新理念:流域治理
“流域统筹不够,治水‘碎片化’问题仍然存在。”省政协人资环委主任邵小龙率先发言指出, “河长制”目前在岷江流域各市(州)逐级逐段得到了较好落实,但还未形成强大的治水合力。
政策出自多门、资金出自多门、“方子”出自多门——这是部门管理“碎片化”的体现。
上、下游之间缺乏明确而公平的责权利划分,面对跨行政区域的岷江,“河长”们“各人自扫门前雪”——这是区域治理“碎片化”的表现。
治水所需相关数据在行政区内各部门之间、跨行政区之间没有共享——这是信息管理的“碎片化”。
一个典型案例是:由于防洪调度信息沟通交流不够及时顺畅,导致处于下游的城市往往预案不周、预警不足,在汛期疲于应付。
“迫切需要建立流域管理的理念,以流域为单元对水资源实行跨行政区域的统一管理,进一步完善河长制的顶层设计。”邵小龙代表省政协人资环委建议:我省尽快立法推进流域综合管理,制定流域综合管理规划,建立流域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全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并建立流域治理目标和治理绩效考核体系。
“环保厅正在编制《岷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7-2020)》,根据大家的建议,规划将构建流域综合管理制度。” 李岳东当即回应,考虑在“河长制”框架下成立岷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建立岷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市际联席会议制度。
水利厅也在思考完善河长制协调联动机制。水利厅总工程师梁军说,接下来,要对现有规章制度、运行机制、责任体系进行全面评估,打破区域、领域分治思维,充分发挥各级河长的组织协调作用。
探索一种新模式:水质换水权
守着岷江,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省社会科学院的刘世庆研究员告诉与会人员:错!
据刘世庆调查,成都在水资源方面存在两个常态:一方面,成都水资源短缺已到危机边缘,全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452方,而全国平均水平为2033方;另一方面,进入成都的Ⅱ、Ⅲ类水质,离开成都时已变成Ⅳ、Ⅴ类水。
“成都只是一个缩影。水质污染与水量短缺并存,后者甚至更为严峻,这是岷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面临的双重挑战。”刘世庆说,虽然近年来成都市多管齐下,治污和节水均取得较好成效,但持续增加的人口和发展经济的需求,使得水质和水量的双重困境更加严峻。
困境如何破解?协商会上,刘世庆开出“方子”:水质换水权。
刘世庆建议:在岷江流域选择污染严重、水量紧缺、人口密度高、流域影响大而且有增水通道的区域,探索试点“水质换水权”交易模式。
她还提出了水质换水权的具体推进方法:首先,加快落实初始水权分配,明确增量水权可以自用,也可通过水权交易转让获得治污和节水收益;其次,建立省属水资源调度中心,统管全省水资源综合调度,设立省级水权交易平台;最后,对于水质改善的河段,下一年度配置增量水权,同时给予地方一定财政补贴和项目审批优惠,反之则扣减一定水权。
“水权交易是促进科学用水、合理用水、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工作。”梁军表示,水利厅将积极探索研究水权交易,严控全省用水总量,推动实施工程调水以补充增量水权。
引入一个新机制:公众参与
按照我省确定的水环境治理目标,到2020年,岷江流域要实现基本消除劣Ⅴ类和Ⅴ类水质,岷江干流及其9条污染严重的一级支流要达到地表水Ⅳ类以上标准,城镇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面达标。
“流域广、项目多、时间紧、任务重”,是省政协地方政协联络委员会对岷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的评价。
“治理水污染,仅仅依靠行政力量远远不够,还需大力提升公众参与度。”协商会上,政协委员的看法不约而同。
“通过加强河库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可以把政府监管与公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成都市政协副主席刘仆建议,建立河库管理保护信息发布平台,提供公众手机客户端,实现事件上报、信息获取、互动参与、公众监督等功能。聘请社会监督员对河库管理保护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
省政协地联委副主任廖果建议,建立健全岷江流域水环境治理的民主监督机制,保证和落实好政协委员的知情权、建言权、参与权,确保重大环境治理项目实现“同步监督、实时检查、及时处理、群众满意”。
“我们将加大对社会资本开放力度,切实创造有利于社会资本参与岷江治理的市场环境。”省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邓长金回应。“水利厅将探索建立河道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河道实时监管。”梁军也即时表态。
“大量畜禽养殖废弃物已成为岷江流域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邓良伟补充建议,既要通过严厉监管,改变养殖户‘粪污直排,不达标排放’的不良习惯,也要采取多种手段加强环保法律法规宣传,引导畜禽养殖从业人员积极主动参与到水污染治理中来。
针对这一建议,农业厅副厅长张强表示,将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抓紧抓实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等工作,力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率先在岷江流域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