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在东江边垂钓。惠州实行“一河一长”治水。
近日走访惠州环保、水务等部门获悉,为维护河湖健康,惠州全面推行河长制治水。截至目前,全市共290条河流、463个湖库设立了河长,其中市委书记担任东江干流的河长。按照计划,到今年年底,惠州全市境内河湖全面建立河长制,构建市、县、镇、村四级河长制组织体系,力争2018年底前消除80%以上的黑臭水体。到20 20年底,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总目标。
建立市县镇村四级河长体系
按照计划,惠州将结合流域与区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定位,实行一河一策、一湖一策,解决好水资源短缺、水灾害频发、水环境污染、水生态损害等突出水问题。
据了解,惠州境内河湖将分为9大水系,9大水系分别由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担任市级河长,所经县(区)的党政负责同志担任县级河长。其中,市委书记担任东江干流的市级河长,市长担任西枝江的市级河长。
根据《惠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惠州将建立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市、县、镇、村四级河长体系。市设立总河长,由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设立副总河长,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各县(区)、镇(街道)、村(居)设立本级总河长、副总河长,分别由同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各级总河长是本行政区域的第一责任人,河长是直接责任人,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保护工作。此外,县级及以上河长设置河长制办公室,承担河长制实施具体工作。市河长制办公室设在市水务局,市环保局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同推进。
各级河长是所辖河湖管理保护的直接责任人,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包括水资源保护、水安全保障、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域岸线管理等,牵头组织对侵占河道、围垦湖泊、超标排污、非法采砂、破坏航道等突出问题依法进行清理整顿;对跨行政区域的河湖明晰管理责任,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江河交汇处等水情复杂河段实行联防联控;监督协调本级相关部门和下级河长履行职责,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强化激励问责
在执法监管方面,惠州将开发建设“河长制+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统筹加强涉水工程、重点污染源和黑臭水体沿岸排污动态监管,实现河湖基础数据、生态环境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质水量监测等的信息化、系统化。惠州还将建立健全基层部门河湖日常巡查监管机制,并且逐步探索河道综合执法,建立联防联控联动执法机制。
查处环境违法行为8000多宗
南都记者获悉,截至目前,惠州已经对全市290条河流、463个湖库设立河长,其中市级河长9人、县级河长85人、镇级河长357人、村级河长946人,形成完善的市、县、镇、村四级河长体系,实现“一河一长”。
据惠州市环保局介绍,惠州高度重视东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惠州为一条江立一部法。去年6月1日起,惠州首部地方性法规《惠州市西枝江水源水质保护条例》施行,破坏西枝江水质的行为将受到法律惩处。
据悉,惠州执行不符合环保规划和产业政策的项目不批、未取得排污总量指标的项目不批、环境风险难以防范的项目不批等“三个一律不批”,“十二五”以来否决项目超过800宗;制定实施《水环境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市财政每年在市级环保专项资金中安排不少于1200万元,专项用于补偿水环境质量达标或改善的县区;“十二五”以来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8000多宗。
在加快建设治污设施方面,全市共投入超过70亿元,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85座、管网约2200公里,实现所有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实现“一县一场”、“一镇一站”,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在全面提升支流水质方面,惠州投入超过100亿元,完成省下达给惠州市的淡水河、潼湖流域整治阶段性任务;投入100亿元整治市区15条河涌,已圆满完成金山河、青年河综合整治工作,望江沥、新开河、大湖溪等7条河涌整治正在有序推进当中,其余6条今年底前全面动工;拟投入100亿元重点推动79条镇级河涌整治工作,特别是其中27条城市黑臭水体,目前已有10条完成整治工作,其余17条已全面动工。
在从严抓实环保监管方面,建设项目环保否决率达到10%以上,2016年清理存栏生猪40万头,今年以来又清理养猪场90个、9万头,并确保潼湖流域“零养殖”。
力争2018年底前消除80%以上黑臭水体
南都记者了解到,在惠州,部分县区早在2013年开始探索建立“河长制”,即由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河段长。
马过渡河是仲恺辖区内一条重要的河流,由于仲恺地处工业区,再加上不少老居民区的排污管网不完善,过去,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都直接排到了马过渡河里,河水一度达到了劣五类的水质。2013年,马过渡河所在的惠环街道办事处主任黄劲当上了这条河的河长。上任后,他一方面着手马过渡河沿岸截污管网的建设,将老村庄的生活污水全部排入管网;另一方面加强对企业和小作坊偷排的监管,对违法偷排采取强制处罚。经过4年的整治,曾经被称为仲恺第一大臭水沟的马过渡河如今已换新颜,成为了仲恺高新区的一道风景线。
根据方案要求,到2017年年底,惠州全市境内河湖全面建立河长制,构建市、县、镇、村四级河长制组织体系,力争2018年底前消除80 %以上的黑臭水体。到2020年底,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