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位于江北区姚江流域北岸,总面积约30.95平方公里。这块区域是从“快排”排水时代跨入到综合排水、生态排水的历史性、战略性转变。通过一年的海绵城市建设,江北区在海绵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宁波江北东临甬江、南濒姚江,区内大江大河纵横交错,水库湖泊星罗棋布。但江北地势低平,水体流动性差,地下水位较高,土壤渗透性差,自净能力弱,水环境质量不佳,加上历史原因,区域内污水管网密度不够且老化破损严重,治水一直是江北城市建设的一大主题。截止目前,总共安排123个项目,其中完工9个,在建41个,技术前期73个,涉及海绵工程投资约25亿元。
三月,宁波市首个海绵城市公园项目——姚江北侧滨江绿化工程建成,景观设计总面积约35057平方米。
据介绍,该公园项目可以有效控制雨水径流量、减小径流污染,通过利用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及透水铺装等方式,经过绿地渗透、滞留、蓄存、过滤一部分补给地下水,减少市政管网的压力,提高雨水的利用。绿地内降水不外排,同时吸纳周边道路雨水径流,是美化城市的“面子”。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形成示范连片效应,建成区内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是海绵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姚江花园是2003年建成的安置房小区,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2300多个住户,“我们小区不用台风天,梅雨季节雨大一点就会积水,台风是偶然的,我们这个积水是必然的。”姚江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虞亚军说。“雨势大的时候,社区一大半面积都会淹到,没办法只能消防车强排。”
记者看到有几辆挖掘机正在轰轰地施工中,“我们在布置雨水花园、下凹绿地、透水铺装、草沟等LID设施,使雨水花园与建筑有效衔接。”该工程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该小区地势平缓积水多,大雨时最深积水约50cm,而排水路径不通,雨水立管混接,经常导致雨水口堵塞。如今敷设了新雨水管,水管口径扩大了三倍,遇到特大暴雨的时候可以实行强排,连接砾石渗排系统,并与现状水系沟通。
“我们还对小区外围限制绿化带进行了改造,做成一个600立方米地下蓄水池,小区内比较低的积水点通过地表导流,需要的时候可以抽取出来灌溉绿化等重复利用。”虞亚军表示小区居民以后再也不用“下雨看海”了。经过改造,该小区调蓄总共可以达到1000多立方米,可以做到降雨量小于30毫米(中到大雨的雨水量)的雨水“不湿鞋”。
除此之外,小区还通过海绵化建设“顺道”解决了小区停车难的问题,家住姚江花园的李师傅说小区原来只有400个停车位,车位数量严重不足,汽车停放会侵占道路绿地,存在安全隐患。通过规划小区共新增停车位1000余个。记者发现,停车位下方都设置了一个调蓄的空间,既是停车位,又是海绵化的设施。可以说,开展“海绵+”形式的老小区海绵化改造,这不仅是海绵工程也是民生工程。
长期以来,城市建设中存在“重地上轻地下”“重工程手段轻自然方法”的偏向,也带来了水环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等问题。“渗、滞、蓄、净、用、排”成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词。“宁波水网密集,雨水充足,关键水质水环境和内涝,需要排蓄结合,解决调蓄的问题,把水适时地排到应该排的地方。”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驻宁波办事处负责人刘杨表示。
刘杨还提到海绵化是从源头上解决水质问题,地表水其实很脏,原本都是经过地表导流直接进入雨水井里面,如今先经过雨水花园的过滤和渗透,再到雨水管道,可以截流或就地消纳,再到雨水管道里的水就已经比较干净,可以达到Ⅳ类水(可以作为景观用水)。台风天,调蓄还可以起到缓排的作用,“本来可能2小时要排出去,排不出就要路面积水了。现在可以12小时再排出去,解决地面积水的问题。”
海绵化不仅针对小区有专业的装备,对于人行步道也有专门的设置,天水谢家一期EPC项目——榭嘉路段就对人行道铺设了“生态树池”和透水铺装,同样是具有过滤和渗透的装置,车行道的雨水径流道路横坡通过路牙开口排入生态树池内,人行道部分雨水径流渗入透水铺装,部分雨水径流通过横坡流入生态树池。雨水径流在生态树池内通过下渗和植物吸附作用,对初期雨水中的悬浮物及其他污染物质进行净化处理。溢流雨水通过生态树池内的溢流雨水口接入排水管道系统。
近年来,宁波在多项城市发展中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深化海绵化“里子”内容,宁波在全国率先推行“河长制”,并相继开展了“五水共治”、“污水零直排”、“剿灭劣V类水”等专项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治理黑河臭河垃圾河达1062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