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2015年启动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截至2017年4月,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已开工建设738公里,完成投资约400亿元;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已建设面积420平方公里,完成投资约544亿元。全国已有370个城市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海绵城市在治理城市内涝方面也确实发挥着重要作用。2016年汛期,我国一些流域和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部分城市的建设成果在应对汛期强降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当然,目前海绵城市试点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作为一个由点、线、面构成的庞大系统工程,海绵城市的全部功效尚需时间和过程加以检验。
面对内涝,如何避险自救
为了应对频繁发生的城市内涝,各地相关部门正在逐步改进排水系统,力求将内涝消灭在襁褓之中。而在城市防范措施建设完善的过程中,从自己做起,尽可能避免内涝带来的危险,仍是我们每个人需要认真对待的大事。
暴雨预警是避灾的“指挥棒”。即使是最低一级的暴雨蓝色预警,也足以成为停止外出计划的理由。那么,你知道不同的预警级别都代表着什么意思吗?
在户外时如果突然遇到暴雨导致内涝情况时,也应关注这些方面,正确避险:
首先,下大暴雨时,排水管可能从明流变成有压流,容易把井盖顶开,行人需特别注意路面情况;暴雨期间电线杆可能出现漏电情况,若在电线杆附近时感到脚下发麻,应立刻止步后退。
此外,在驾车涉水前必须谨慎判断,注意不让车辆进入水深超过排气管高度的积水区,如果车辆不慎进水熄火,切勿启动发动机;同时,驾车时应注意绕行立交桥下等易积水的路段,如果遇到险情,要果断弃车逃生。
最后,如果身处山区,还应特别警惕远处传来的土石崩落等异常声响,如发现泥石流、滑坡袭来,立刻向沟岸两侧的高地转移,绝不可涉水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