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沣西新城生态建设有目共睹,多项生态建设工程全面开花,生态环境治理效果明显。尤其是“海绵城市”已然成为沣西新城的一个发展热词和“金名片”,通过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考核后,备受社会各方称道。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让雨水在城内自然循环
去年夏季,几场突发的暴雨让咸阳市不少路段都出现了积水现象,市民此为调侃“城市看海”。而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没有井盖的兴咸路非但没有被淹,反而比其它地方的路面积水还要少。让过往的市民都有些惊叹,而其秘密就在脚下那看似平常的路面。
这个可以尽情“吸收”雨水的路段只是沣西新城打造海绵城市的一个小小侧面。西咸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首个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在海绵城市试点核心区沣西新城,通过实现建筑与小区对雨水应收尽收,道路与绿地自然收集功能,中央雨洪系统形成调蓄枢纽,构建由建筑地块、道路和绿地、中央雨洪系统组成的三级雨水综合利用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初步形成了科研理论、技术标准、运营监管等海绵城市建设综合治理体系。
2016年,沣西新城全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建设海绵城市项目40个;与西安理工大学等8家单位联合成立研究基地,甄选策划课题6项,完成《标准图集》等多部技术导则规范,为完成试点任务、加快产业化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投资6.45亿元,完成秦皇大道等11公里道路LID改造等,都是不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缩影。
如今走进沣西新城,让老百姓直观感受到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效。这些典型项目,既各有特色,又构成有机体系;既有效解决了地表径流和面源污染等问题,又因地制宜、务实管用;既发挥“点”的作用,又构成“面”上功能,最大限度实现了水与城市的和谐互动。
城市绿廊景观
沣西新城的城市“绿肺”
在沣西新城核心区有一条长约6.9公里、宽200-500米的“翡翠项链”,它就是斜穿沣西新城核心区,连通沣渭两河,构建沿岸公共空间的城市绿廊。绿廊中部的中央公园如同“翡翠项链”的“绿坠”,构成未来沣西新城的城市“绿肺”。
中心绿廊项目是雨水调蓄中心,也是沣西新城三级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核心和最大特色。建筑小区、市政道路及景观绿地内的雨水经原场地消纳后产生的富余水量通过雨水溢流装置进入市政排水管网,之后输送至沣西新城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末端-中心绿廊进行集中调蓄。
2016年,中心绿廊一期工程已建成,占地23公顷,总长1.8公里,据测算,最高可承载雨水量30万立方米,基本上能使周边2-3个街区内的道路和建筑地块中外排雨水完全消纳,大大降低了城市内涝的风险,也把有限的雨水资源留在了城市中,已经成为沣西新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城市河湖水系
“自然海绵”的保育与修复
近日,华商报记者来到沣西新城境内的新河沿岸,此处河水干净、空气清新,附近还有不少绿色植被。“以前的新河可不是这个样子。”家住沣西新城天福和园小区的牛先生说,新河本是一条重度污染河流,严重影响群众生活。
截至目前,渭河防洪工程已全部完工,累计完成投资10亿元,防洪标准提高至百年一遇;160公顷渭河滩面治理、120公顷的咸阳湖南槽水面景观及137公顷沣河防洪治理工程已全面开工;170公顷新渭沙湿地项目、75公顷沣河滩面治理及水生态修复工程已完成设计。与此同时,正在开展的渭河、沣河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泵站项目,对新城范围内城市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出水水质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一级A标准,部分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Ⅴ类标准。
与此同时,正在开展的渭河、沣河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泵站项目,对新城范围内城市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出水水质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一级A标准,部分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Ⅴ类标准。让沣西新城的生态美景更加绚丽多彩,美不胜收,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