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全市打响水环境治理的发令枪后,柘林镇坚持党建引领、政民互动、长效常态,全面建立“河长制”。413名“行政河长”、83名“民间河长”认领了全镇509条河道,并开展“一河一策”治水行动,确保了河道整治的全覆盖,解决了河道长效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全镇“3625”条重污染河道面貌一天一变。
一、党员带头,支部建在岸上
1.迅速探索“一线”机制。推进“支部建在岸上”,充分发挥党建引领水环境治理作用,全镇34条重点河道成立临时党支部,由“河长”任党支部书记;一般河道成立临时党小组或设立党员监督员,发挥党员干部攻坚作用。全镇160名党政班子成员、机关事业单位负责人、村居党支部书记“河长”定期指导和督促相应河道临时党支部开展活动,研究河道治理思路举措,并充分发挥临时党支部党员示范表率作用,实现工作重心移向一线、队伍力量用在一线、实事好事办到一线、工作成效惠及一线。
2.党员担当治水责任。在临时党支部的带领下,党员积极行动,主动认领三项工作:一是当好宣传员。积极向周边群众宣传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意义,帮助身边群众树立环保意识、养成文明习惯。如,临海村党员监督员沿河岸两侧挨家挨户发放《河道治理告知书》,并带头签订《水环境整治承诺书》。二是当好巡查员。定期巡查属地河道,发现“五违”等问题及时向村党支部和临时党支部汇报,由后者联系专业部门及时处置。如,王家圩村老党员施锦章,虽已年过七旬,但得知要实施水环境整治,他立即号召周边党员行动起来,坚持每周去河道周边巡查水环境近况、监督工程进度,及时向村党支部和临时党支部反馈,元旦期间也不忘巡查水域。三是当好示范员。身体力行带头遵守规范要求,带动村居民积极参与河道整治。如,海湾村党员在开展岸边违章清障过程中不仅自己带头拆,还引导村民自拆、党员帮拆,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3.线上线下联动治水。运用“互联网”平台联动治水,镇级建立了“区镇河道河长群”、“村居书记主任联络群”,村党支部和各重点河道临时党支部各自建有工作微信群,确保上级传达的任务第一时间传递部署到村、部署到每条河道,各村和重点河道的整治动态也能立即反馈给群内所有人,便于上下沟通、左右联通。阶段工作也同步通过“柘林镇”、“柘林党建”和各村居公众微信号推送,其中《整治进行时:支部建在岸上党员行动起来》、《贝港河老党员夏仁虎最近忙些啥?》等微新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进一步提振了柘林全镇上下治水的信心和士气。
二、群众参与,“民间河长”上岗
1.主动请缨,首位“民间河长”应运而生。2016年12月初,柘林镇海韵社区居民发现小区西侧的河道突发漂浮油花现象,居委干部联系镇河道办后得知该河未列入重点整治名单,随即萌生了建立“河道自治团队”的想法。居委迅速在小区楼道网格员中进行甄选,普通居民徐枫积极响应,成为柘林镇第一位“民间河长”,带领社区30多名居民组成了治水志愿者队伍。居委协同新上任的“民间河长”一方面联系镇环保部门沿河排摸违法排污嫌疑企业,一方面对接镇河道办进一步了解梳理该河道相关水文情况。环保安监部门迅速跟进,锁定位于华亭经济园区两家嫌疑企业,在取证化验确认后勒令两家企业关停整顿;镇河道部门则根据“民间河长”请求,在确认该河道流域并无完整名字后,同意将“海韵新河”录入柘林河道名册。治水团队成员大多没有“官”背景,甚至有些还是困难家庭,但个个对新身份、新责任格外看重,如今70多岁的“副河长”梁桂庆还会天天去厂里转转,监督其整改情况。那些曾让政府部门头疼的企业昼停夜排、暗倒偷排现象,因“民间河长”的“零距离”监督而得到有效遏制。
2.上下联动,完善社区治水组织架构。为防止河道再次出现污染,海韵居委迅速形成了“336X”的查污清河自治架构。第一个“3”指由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三部门组成联席办,把河道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动员更多居民踊跃参与河道自治,并出台自治管理激励办法。第二个“3”指直接赋予“民间河长”自治管理职能,配备两名副河长协助,定人、定岗、定责开展工作,公开姓名和联系方式,便于群众联系监督。“6”指网格群六个片区的其他成员均作为“海韵新河”的河道管理员,采用分段划片的方式,加强河道的日常巡查和保洁护绿,实行全覆盖、无盲区的管理。“X”指拓展公众参与渠道,以居民自治管理为主体,宣传发动社区党团员、志愿者和居民群众一同参与水环境治理,随时关注河道排水口动态和河面清洁程度,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联席办,后者视情“约请”职能部门共同治理或与河道管理员共同及时清理。
3.建章立制,确立特色长效管理机制。为确保长效管水护水,海韵居委与“民间河长”商议后,再次细化“海韵新河河长责任制”,明确四项机制:一是定岗巡查制。启动了每天早晚两巡查、每周集中整治的机制,河长每日早晚各巡查1次,观察水质和河面动态,做好巡查记录,副河长每两日巡查1次,河道管理员每周巡查不少于1次,每周参与河道清理工作和河岸保洁护绿工作1次。巡查重点是河道日常保洁、工业企业排废、畜禽养殖污染以及弃土弃渣、水面非法围栏、河岸堆积物、船屋等环境违法行为。二是协调推进制。“河长”、“副河长”和河道管理员一旦发现污染事件、污染隐患或河道两侧违法搭建,第一时间联系海韵联席办,由后者视情上报镇级主管部门专业处理或自行处置。三是投诉追踪制。对河道各类投诉和媒体曝光事件,要求“河长”和河道管理员认真登记,及时交联席办处理,并抓好跟踪落实和情况反馈,做到件件有结果。整改结果经“河长”签字同意后,在公示牌进行公示。四是考核奖励制。将“民间河长制”落实情况列入居委对网格员年度工作考核,对表现突出者评优奖励,对参与河道养护的社区居民评选“季度之星”,确保“人常在、河常治、水常清”。
4.全民动员,分段分项推进治水。为强化“民间河长制”管、治、保“三位一体”工作职责,“民间河长”徐枫排出了2017年“治水方案”:第一步,通过水务部门对河道进行疏浚,初步净化河道;工业部门牵头关停减量污染企业;第二步,以“居民公约”形式,引导居民爱河、护河。两名“副河长”提出了具体操作方法:“居民三番四次乱扔垃圾的,小区里的福利、活动都不得享受。”各河道管理员纷纷响应,自行承包认领项目,有的负责打捞河面垃圾,有的负责清理岸边垃圾。居民们还自发组织了募捐活动,自掏腰包购买治水作业工具。居委会则为全体参与河道养护管理的群众购买防护雨具和人身意外险。
三、各方呼应,完善长效机制
1.各类“民间河长”接连涌现。自海韵馨苑普通百姓乐当“民间河长”参与治水后,又有一大批“民间河长”走上治水舞台。如,新寺良种猪场总顾问何德良、上海彤盈机电有限公司厂长翁天石双双成为柘林镇南胜村贝港河的“企业河长”。贝港河是贯穿南胜村的主要区级河道,属市公布的重点污染河道,该河周边企业较多,为此南胜村推行了“企业河长”管理模式,通过企业负责人出任“河长”,内行监督内行,弥补了群众监督专业性不足的短板,也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自担任“河长”后,何德良积极响应号召,陆续出售现有生猪,并主动拆除违章。镇级微信公众号制作推送《“水岸联动”补短板,“企业河长、民间河长”齐帮忙》,更多村居纷纷效仿。如今,已有83名群众报名认领“民间河长”。如,华亭村船浜10组村民小组长梁希才,担任“民间河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党员和群众代表现场察看河道并找短板、提对策,还当场确定拆违时间表。
2.各项联动机制逐步成型。柘林镇在大力推广海韵“民间河长”、贝港河“企业河长”等具体做法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镇“民间河长”机制。在具体做法上,“民间河长”机制由“民间河长”、镇安监大队、镇河道办等三个工作单元组成,紧密联结,分工合作;各单元设专人负责部门间的信息互通、工作互动。遵循“专业机构做专业事”的原则,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民间河长”,开展与河情相对应的治理工作,做到迅速反应,即时行动,保护群众自治工作积极性,杜绝扯皮推诿等现象,充分体现河道整治政府、民间齐抓共管的“发现、治理、管理”联勤联动机制。
3.各级激励制度完善出台。在对“民间河长制”工作的效能督查上,“民间河长”为群众自治行为,具有自发性、个性化等鲜明的民间色彩。镇河道办将以评代考、以奖代补,对“民间河长”工作开展特色鲜明、成效显着的河长团队及所在村居给予表彰激励;而对“民间河长制”中涉及的政府职能部门,柘林镇党委、政府将建立“满意度测评”机制,由“民间河长”进行测评,测评结果作为重要年度考核指标,考核优秀的作为加分项计入绩效考核;反之经确认后将进行通报批评及责任追究。通过对“民间河长制”的推广,扩大河道治理宣传阵地,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逐步形成全镇、全社会共同关心流域保护和水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