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布局根治水患
三亚深知,要使水体真正做到净化、畅通、汇流,实现绿色循环,恐怕不是管道扩容那么简单。
“把有限的雨水资源留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既减轻了城市排水压力,又补充了地下水资源。”由排到蓄,住建部的海绵建设思路成为三亚的指引。
知名景观学家俞孔坚教授在“大脚革命”中倡导一种“低影响开发建设”理念,就是对现有的山、海、河进行修复式开发建设,融生态修复于规划之中,真正找到致病内因,还原一个精品城市。
三亚先行“探路”。邀请50多名专家进驻三亚,将海绵城市建设的蓝图逐一铺开;选派住建、规划、水务、园林相关干部组成学习小组远赴新加坡考察,扩展视野,吸纳城市改造经验。解决“水缺、水忧、水患”是重点中的重点。
除根,精确布局,精准施救。
围绕城市“喝水”的问题,三亚以“海绵”建城,将20.3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作为重点,引入德国汉诺威技术,针对道路、公园、学校进行“海绵化”改造,相继完成海绵设施、海绵型道路、河道综合整治、生态湿地、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等六大类219个项目的建设。
善于在景观建设中做文章的三亚,运用海绵化的理念,让“绿色道路”“花园学校”以及“蓄水公园”,纷纷融入城市景观的打造中去,强化“海绵体”地砖、生态树池的渗透与植草沟的引流功能,促进雨水收集、净化、调蓄与回用,实现河道畅通、水系相连,进一步提升城市蓄水防涝能力。
11.7万平方米受损山体修复、15公里的海岸带整治、4万多株补植的红树林重现,城市越来越多的地方都有了“海绵”和“管廊”的存在。
绿色循环成效初显
一年多的“海绵化”实践,“吸水”成效如何?
绿色循环的成效,在三亚市第十小学孩子们悦耳的欢声中给出了答案。
“海绵”之力,体现在城市景观效应的提升上。“泥地”变成了“宝地”,4600多平方米的空地过去一遇雨天泥泞不堪,如今,在“海绵化”改造下变成植物的乐园、孩子的天地。
“雨水花园”中,凤凰木、长叶马府油、芒果树植物在如丝细雨的润养下鲜翠欲滴,池塘中的小乌龟、鱼儿等生物悠然徜徉,生态与观感上的完美结合,为“海绵化”功能做出诠释。
“经过改造,遇降雨天气,通过屋顶排水、雨水径流,以及透水混凝土铺装的路面,花园可以‘吸收’超过90%的雨水。”该项目设计单位负责人刘双欠表示。
“海绵”之力,呈现于群众与日俱增的幸福感中。2016年10月,台风“莎莉嘉”过境,人们惊叹,海绵城市建设启动后,令曾经“遇雨成海”的三亚少了内涝。不少市政建设保住了,出行的群众少了焦躁。
凤凰路上,沿街植被就是一个个蓄水池,通过几棵树甚至几十棵树,共做一个大树池,排水能力怎不增强?
“不光升级地下管网、排水排污管道,凤凰路上还新建10个植草沟、过滤池、蓄水池等组成的蓄水模块,储水总量可达1670吨。”三亚市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说。
按照规划,三亚将实现2020年城市建成区50.6%的面积、2030年城市建成区84.1%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项目建成后,试点区域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0%,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实践一年有余,“海绵理念”已深入人心。市区间,湿地、公园以水串联,形成“一河九园”生态体系,“水上森林”尽展蓄水、净水循环功能;楼宇中,屋顶、阳台、立面,逐步生态共享,铺上绿植、种满鲜花,花鸟共生。
海绵城市的建设实践,让城市有水流淌、林木有水润泽、生灵有水滋养。海绵城市带来了城市的蜕变,诗意山水中,响起那返璞归真的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