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天津视窗4月11日电:为把天津建设成生态宜居高地,2000年起天津开始大规模推进水环境治理工程。杨宪云介绍,目前天津已先后完成了市区5条一级河道和12条二级河道的治理、海河两岸综合开发改造和引滦水质保护工程,并新建改造了一批污水处理厂和水利设施。
“通过治理,天津水环境的整体质量有了很大提升。”杨宪云谈到,2003年天津市河道治理工程获得国家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6年获得“水环境治理范例城市”称号。但他坦言,天津水环境状况仍不容乐观,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生态用水匮乏。据测算,天津全市生态用水量年需7.05亿立方米,而目前只能通过引滦提供3000万立方米,供应量还不足需求量的1/20。杨宪云分析,由于近年来河道上游省市的干旱、用水量加大、节流等原因,如今流经天津的水量,已从上世纪50年代的144亿立方米,锐减到4.3亿立方米。
二是河道水体污染较为严重。杨宪云谈到,城乡结合地区存在污水直排现象,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以及畜禽养殖污染量大面广。同时,在中心城区部分地区存在雨污混流现象,汛期污水随雨水入河,形成污染。此外,污水处理厂网和城市水循环体系的不健全也给了河道水体污染“可乘之机”。
清水工程
天津市委、市政府决定自2010年开始,用三年时间,投入近百亿元,实施“清水工程”。使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在一年内、环城四区两年内、两区三县建成区在三年内,消除河道黑臭、实现水清。
“清水工程”以河道实现水清为治理目标,通过河道清淤、截污治污和污水处理厂网配套建设,提高河道水体水质;通过河道水系循环、补充景观用水、堤岸整治、绿化、强化管理等措施,达到“水清、岸绿、景美”的治理效果,实现河道功能性、生态性和景观性相统一。到2013年底,全市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339万吨、污水处理率达到90%(中心城区、滨海新区95%,环城四区90%,两区三县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