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质好 鱼也好
24日,省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领导小组会议暨洱海保护工作会议在大理召开。会议强调,要下最大的决心、花最大的功夫、尽最大的努力治理九大高原湖泊,给国家、给全省各族人民、给子孙后代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纪恒出席会议并讲话。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晏友琼,副省长和段琪,省政协副主席王学智,省九大高原湖泊水
污染综合防治督导组组长牛绍尧出席会议,并对保护治理工作提出建议和要求。省政府秘书长卯稳国主持会议。
会议充分肯定了近年来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特别是洱海保护治理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分析了面临的形势、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求各地各部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理念,坚持预防保护、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相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实行长效管理,动员全民参与,全面改善湖泊生态系统,切实把湖泊保护治理纳入科学化、制度化轨道,让九大高原湖泊休养生息、恢复生机。
会上,和段琪代表省政府与5州市政府及省九湖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签订了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目标责任书(2011—2015年)。大理州、昆明市、玉溪市、红河州、丽江市、省九湖办汇报了湖泊保护治理工作情况。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考察了洱海治理的3个项目,举行了洱海流域“两百个村两污治理”、“三万亩湿地建设”和“亿方清水入湖”工程启动仪式。
● 高层声音 ●
李纪恒指出,要紧扣目标,抓实关键,推动九湖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迈上新台阶。一要坚持“一湖一策”。根据九大高原湖泊不同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确定针对性强的治理方向、重点和难点,把握共性、突出个性、分类治理,真正实行“一湖一策”,达到既治标又治本的目的。二要建立和完善以工业污染防治、城镇污水治理、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为主的湖泊污染控制体系,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湖泊;以“四退三还”工程、湖滨湿地、湖滨生态廊道、水土保持和植树造林为主的湖泊生态保护体系;以湖泊科研、监测、监察、宣教机制为主的湖泊环境监管体系;建立和完善以领导管理体制、良性工作机制为主的湖泊环境领导责任体系“四大体系”,实现从专项治理向综合治理转变。三要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探索“政府推动、多元投资、市场运作”的路子,着力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的投融资体系,吸纳社会、企业、个人资金及外资投入九湖保护与治理。四要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严格环境准入,实行高原湖区工业发展“环保一票否决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重视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生态城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从源头控制污染,使湖泊水质从根本上得到保护。李纪恒强调,相关州市政府和省九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加强协调、通力协作,形成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体系。要强化考核问责,确保责任落实、项目落实、资金落实;强化依法治湖,完善湖泊管理保护法规体系,为九湖水污染综合防治提供有力保障。
李纪恒要求,洱海的保护治理,要目标不降、力度不减,着力抓好洱海水质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着力控制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着力改善重点入湖河道水质,着力推进洱海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着力加强环洱海湖滨带建设,永葆洱海一湖清水,为全省高原湖泊的保护治理作出示范。
3年投入30亿 让水质达II类
洱海三大保护工程启动
● 现场直击 ●
用3年时间,投入30亿元,让洱海水质达到II类。昨日,洱海之畔,两百个村两污治理、三万亩湿地建设、亿方清水入湖等3个关于洱海保护的工程举行了启动仪式。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纪恒,副省长和段琪,省政协副主席王学智,省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督导组组长牛绍尧出席启动仪式。李纪恒宣布工程启动。
去年,洱海列入国家水质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最近,大理州编制了《洱海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围绕力争实现洱海II类水质目标,用3年时间(2013年至2015年),投入资金30亿元,实施“两百个村两污治理、三万亩湿地建设、亿方清水入湖”3大工程。与此同时,为加强洱海的保护治理,省政府决定给予3亿元资金支持。今后,洱海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再按项目申报。
据悉,“两百个村两污治理”工程计划投资17.15亿元,将实施200座村落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和完善工程。将建成两个以禽畜粪便为主要原料的有机肥加工厂,建设一批禽畜粪便收集站及配套清运系统。配套完善洱源县城、大理、下关等流域重点村镇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和回用等设施建设。并继续实施流域垃圾分类收集、清运、集中处置系统建设。
此外,计划投资5.2亿元的“三万亩湿地建设”工程将以建设洱海生态旅游走廊为重点,在沿湖启动新一轮的“三退三还”,实施洱海流域3万亩连片湿地生态恢复建设。其中洱源县洱海源头生态湿地1万亩,大理市上关片区生态湿地1万亩,环洱海生态湿地1万亩。
计划投资7.96亿元的“亿方清水入湖”工程中包括,凤羽河、永安江等河道的综合整治及苍山十八溪中的灵泉溪等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清水产流机制修复。并调整优化流域土地利用规划。并对洱海以西片区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建设集中取水供水工程,逐步实现大理市城乡供水全覆盖。统筹流域水资源调剂利用,并与洱海流域水源地生态修复与保护、地质灾害治理及苍山面山生态保护。
一组数字
552.74亿元
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于2012年4月、5月相继由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复实施。规划项目共295个,总投资552.74亿元。
121.34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7月底,已完工项目19项,在建项目113项,开展前期工作项目137项,开工率44.7%,累计完成投资121.34亿元。其中,滇池规划项目101个,总投资420.14亿元,开工率超过半数,累计完成投资101.09亿元;其他八湖规划项目194项,总投资132.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0.25亿元。
↓55.63%
《九湖水质监测报告》显示,2012年上半年较2010年底相比,九湖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滇池草海降低55.63%。
↓ 9.87亿立方米
由于九湖流域受连续4年持续干旱少雨的影响,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湖泊水位下降和面积缩小,蓄水量大幅减少,与2008年同期相比几乎平均下降1米左右,减少湖容量9.87亿立方米,其中阳宗海、杞麓湖、异龙湖、程海及抚仙湖水位分别有所下降。
↑ 23.52%
水位下降导致部分湖泊水质指标有所下降,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的影响。与2010年比较,阳宗海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升高6.90%;主要污染物总磷平均值升高5.88%,总氮平均值升高23.52%,水质改善形势仍显严峻。
九大湖泊咋治理保护 一湖一策 量身定做
·泸沽湖、抚仙湖保持地表水I类水质
·洱海水质在II类、III类之间波动
·程海水质稳定在III类水质(氟离子除外)
·阳宗海水质在III类、IV类之间波动
·滇池、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水质为劣V类
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云南的9颗高原明珠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包括源头治理、污染整治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保护治理措施在昨日召开的会议中得以明确。
从专项治理向综合治理转变,是我省湖泊治理今后的发展态势,会议明确要把保护治理与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和社会管理有机结合,建立完善四大体系。
四大体系实现综合治理
·污染控制体系
建立和完善以工业污染防治、城镇污水治理、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为主的湖泊污染控制体系,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湖泊。坚决依法“关、停、并、转”不达标工业企业,禁止新上向九湖排放氮、磷污染物的项目,确保九湖流域所有排污单位实现达标排放。加强城镇污水处理、污水再生利用、污泥处置、排水配套管网等设施建设和监管,建立联防联控机制,确保正常稳定运行。针对滇池,要全面完成滇池北岸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启动环湖截污配套管网建设,逐步完善并发挥截污治污效果;其他八湖要尽快完善城镇、旅游景区污水收集处置系统的建设。完善农村垃圾收集处置系统,鼓励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发展生态养殖,减少面源污染。
·生态保护体系
建立和完善以“四退三还”工程、湖滨湿地、湖滨生态廊道、水土保持和植树造林为主的湖泊生态保护体系。环湖生态工程是削减入湖污染物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恢复湖泊生态系统、提高湖泊自净功能的基础。要通过“四退三还”进行大面积的天然湿地恢复,重建湖滨生态廊道和良性生态系统,提高湖泊自净功能。在湖泊面山,以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小流域治理为主,恢复植被,保水固土,建立湖泊森林生态屏障;在水陆交错带,以建设和恢复天然湖滨湿地和生态防护林带为主,截留、滞纳入湖地表径流中的污水、垃圾和颗粒物;在近岸带水域,培植大、中、小型水生植物群落,抑制风浪、固持底泥、吸收同化湖水中的营养物质。要改善湖滨景观,努力做到“一湖一景、一湖一品、一湖一色、一湖一亮点”。
·环境监管体系
建立和完善以湖泊科研、检测、监察、宣教机制为主的湖泊环境监管体系。要加快建设高原湖泊研究中心,强化湖泊污染治理工程技术、生态建设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引进和推广,建立九湖流域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制定完善监察监测方案,加强对各类污染源的执法监督,加大监测频次,定期向社会公布湖泊环境状况,为环境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开展明察暗访,曝光不法排污企业和单位。
·领导责任体系
建立和完善以领导管理体制、良性工作机制为主的湖泊环境领导责任体系。
治理资金从哪来
除财政投入
还吸纳社会企业个人资金
“十二五”期间,九湖水污染防治需投入资金552.74亿元,其中,仅滇池就需要投入资金420.14亿元。如此巨大的资金量从哪里来?会议明确,除了财政投入外,更要积极探索“政府推动、多元投资、市场运作”的路子,着力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的投融资体系,吸纳社会、企业、个人资金及外资投入九湖保护与治理。比如,可以结合湖区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将公益性治污项目与投资大、有效益、吸引力强的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和资源开发项目捆绑包装,通过招商引资同步推行实施;建立完善湖泊生态保护市场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收益谁补偿”的原则,探索建立湖泊生态补偿机制,在昆明、玉溪、大理等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展水权和水污染物排放权交易试点,可以研究在旅游业为经济主导的湖区试点开征湖泊资源保护费,并逐步推广到具备条件的地区。
转变发展实现源头保护
严格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湖泊污染在水中,根子在岸上,核心是发展方式不科学”。会议要求要转变发展方式,从源头控制污染,使湖泊水质从根本上得到保护。严格实行高原湖区工业发展“环保一票否决制”,环保不达标的企业要坚决关停或退出湖泊流域范围,能够治理的工业企业限期进入生态工业园区,禁止污染企业进入湖区,鼓励发展低污染、无污染的清洁产业。
每年年底,昆明、玉溪、大理、丽江、红河5州市要对责任书年度执行情况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省政府将于2013年年底和2015年年底分别进行中期、末期考核,考核结果将向社会公布,并根据考核结果,及时兑现奖惩。对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或湖泊水质下降的,要强化问责和责任追究,必要时实行区域或行业限批。
根据九大高原湖泊不同环境问题及其成因,确定针对性强的治理方案,实行“一湖一策”。综合自然属性、污染属性和经济属性,按照3种类型来推动实施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
类型:受人为破坏湖泊
以滇池、异龙湖、杞麓湖、星云湖为代表,历史上受过围湖造田、疏挖出口等严重的人为破坏,湖区经济相对发达,人口和产业造成的生态压力较大,已经受到严重污染,处于湖泊生命退化期甚至晚期。
对策:
对于这类湖泊,必须通过加强保护治理,减轻压力,恢复生态,使湖泊得到休养生息,逐步焕发生机。具体而言,就是要在截污治污上下功夫,不让一滴污水入湖;要在“退”和“还”上下功夫,建立生态屏障;要在主要入湖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上下功夫,有效改善入湖河道水质;要在全流域系统治理上下功夫,对湖体、湖岸,城市、农村,全流域内工业、农业进行全面系统的治理。
类型:有污染危机史湖泊
以洱海、阳宗海为代表曾经爆发过污染危机,保护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但环境压力大,形势不容乐观。
对策:
对于这类湖泊,必须强化危机意识,进一步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加大保护力度。具体而言,就是要以大幅度削减入湖污染物为重点,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围绕入湖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控制及面山生态修复实施重点整治和保护,坚持不懈地把湖泊水环境、上下游特别是上游环境治理好。
类型:污染处临界点湖泊
以泸沽湖、抚仙湖、澄海为代表,水资源蓄积量较大,水环境保持良好,但湖区农业、旅游、生物资源开发等产业发展迅速,在污染物累计临界点前,水华发生、透明度下降等污染表现明显,面临污染爆发的潜在可能。
对策:
对于这类湖泊,必须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从规划制定实施、政策调整完善、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技术研究引进推广、动员群众参与等环节入手,分类治理。同时,对全省其他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情况,省环保厅要组织力量,尽快摸清家底,提供全面、准确,统一、权威的基础信息资料,为保护好全省天然湖泊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