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俊霖
水质优异,价格低廉,取之不尽……无论是对破解城市发展资源瓶颈,还是对用户而言,中水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青岛中水利用“看上去很美”?日前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探访。
症结一:
市场化,动力严重不足
和自来水相比差价太小,设施服务市场化供给的建设运营格局尚未形成,影响了中水市场化的步伐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一个古老的原理。青岛中水利用的现实状况似乎验证了这一原理。
“中水和自来水差价太小,使用中水带来的直接效益还不足以驱动用户作出改变。这是中水市场化之路不畅的根本原因。”青岛润泽中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培春分析说。
据了解,根据青岛市物价部门此前制定的指导价,每吨中水售价为1元,而目前青岛居民用水价格加上污水处理费为每吨2.5元,1吨水差价为1.5元。
“家庭用水本来就不多,冲厕就更少了。”双星金色海岸小区物业公司张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业主每月中水水费少的1元,多的也就7元、8元的,业主凑零钱都嫌麻烦。“一个家庭每天冲厕10次左右,以每次冲水量6升计算,每天冲厕用水总量仅0.06吨,一个月冲厕用水1.8吨,如果使用中水可节省水费2.7元。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几乎没有任何吸引力。”他说。
双星金色海岸小区是我市中水回用为数极少的示范小区之一。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作为中水回用示范点,该小区在建设之初就设计安装了自来水、中水两套供水管网。即便如此,还是有超过10%的家庭将中水“拒之门外”,依旧选择用自来水冲厕。
“听说中水不干净,长期使用会腐蚀洁具。”记者在走访该小区居民时了解到,除了节省费用没有吸引力外,不少装修豪华、洁具高档的居民因为担心中水水质不好从一开始就拒绝使用中水。
此外,对于既有建筑而言,使用中水冲厕必须额外加装一套供水管网,投入需要数千元,而使用中水每年只能节省水费几十元,用户在70年的房屋产权周期中,连安装费都省不回来。如果没有政府补贴,居民们不可能自掏腰包干这样费力不实惠的事。
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表明,商品的价格与其价值背离,必然导致该商品所属行业走向萎靡,但在水资源领域,是个例外。
有专家认为,长期以来,国人已习惯了福利性的自来水价格,自来水价格的这种不合理,却要中水来“埋单”,这就必然出现了一个悖论:一方面要大力推广使用中水,同时要按照市场规律运作;一方面自来水价格偏低,却依然享受财政补贴,这造成了中水价格跟自来水价格差距不大,价格杠杆的市场调控作用不明显。而且,使用中水还需先安装一定的设备,使得使用中水投资大,短期回报率低,回收期长。由于以价格为主导的市场机制迟迟未建立,中水回用陷入困境。
此外,设施服务市场化供给的建设运营格局尚未形成,直接影响了中水走向市场的步伐。目前,市政公用设施服务市场化供给的政策方向已明确,鼓励社会资金、外国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形成多元化投资结构。
青岛虽然早在2001年就成立了旨在建设运营中水的青岛海湾中水有限公司,但直至目前也未形成与上述要旨相符的中水利用设施市场化供给的建设营运格局,在股权构成上也是国有股“一股独大”,民营资本、外资依然被挡在门外。
症结二:
公益化,力度远远不够
中水设施投入不足,尤其是市政配套中水管网建设严重滞后,使得大量中水生产易,输送难
翻开青岛的历史,因水资源短缺发生的供水危机数次被提起,年纪大一点的青岛人恐怕都有过提着水桶排队打水的经历。可见水绝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更是一项公益。
“就如同福利性的自来水价格是为了满足人类天生的饮水需求一样,中水利用绝不仅仅是关系到几家企业的生存,更关系到一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城市的发展,人民的生存和发展都将受到影响。可以说,中水回用也是一项公益事业。”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一致共识。
既然是公益事业,自然需要政府财力的投入和政策的扶持。
近年来,青岛在城市污水收集和处理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包括团岛污水处理厂、海泊河污水处理厂、麦岛污水处理厂等在内的大批污水处理设施先后建成投产,市区污水收集率、处理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最近,青岛还投入巨资对现有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提高排放标准。
“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为中水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中水设施投入不足,尤其是市政配套中水管网建设严重滞后,使得大量中水生产容易,输送困难。”青岛城投集团副总经理石志强说,青岛市区绿化需要大量中水,由于管网建设跟不上,他们只能守着满水池的中水干着急。
青岛市海滨风景区管理处公园管理科科长陈保光告诉记者,整个青岛海滨风景区绿地完全可用中水进行浇灌,没有中水管网,改用水罐车一趟趟地拉,成本太高。
青岛润泽中水有限公司赵培春有着同样的苦恼:“由于管网建设跟不上,我们原计划要开拓的市场被一再延后,发展用户难上加难。”
“中水公司好比心脏,供水管网就是血管,没有血管,再强大的心脏也发挥不了作用。”石志强说,虽然经过10年的发展,但海湾中水目前建成的配套管网只有20多公里,折算到每年也就是两公里多。如果以这个速度要想达到自来水的发展水平,需要整整100年。
此外,由于缺乏足够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房地产开发商同样缺乏推广中水应用的积极性。“为了倡导节约用水,同时也为业主节省水费,我们在设计时考虑了中水的利用,安装了自来水、中水两套管路。”小港湾一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整个项目专门投入了500余万建设中水利用设施,这些费用都是开发商自己掏腰包,如果得不到购房者的认可,可能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正因如此,绝大多数开发商没有把中水利用作为卖点。
开药方:
政策扶持+利益驱动
完善相关政策,拉开自来水和中水的价格差距,吸引用户选择中水,并尝试水务一体化格局
中水具有环保产业市场的共同特点,即对政策、法律的依赖性非常强,在缺乏有力的政策法律支持的市场背景下,要想迅速推开显然是很难的。
尽管国家在建设中水设施、推广中水利用方面作出一些相应的规定,青岛也建立了中水利用示范基地,实施了国家中水示范工程,并于2003年出台了《青岛市城市再生水利用管理办法》,规定再生水集中供水规划管网不能覆盖的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宾(旅)馆、饭店,规划居住人口4000人以上的新建住宅小区、公寓、高层住宅以及日取水量超过250立方米的企业、大专院校和工业小区,应按规定自建再生水利用设施和使用再生水。
随后,2008年修订的《青岛市城市供水条例》将再生水纳入城市公共供水范畴,规定在再生水集中供水规划覆盖的区域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应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
由于各种原因,一些按规定应建设再生水利用工程设施的新建居民小区、工业园、宾馆饭店、大型写字楼及文化体育建筑等,没有建设再生水利用工程设施。
业内人士认为,除了尽快完善中水利用管理办法及技术规范外,还应加大政策落实的执行力度,逐步通过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按照国家相关城市污水再生水利用标准,规范、引导和推广全市城市中水利用工作。
此外,在市场化“一招鲜”的当下,恰当运用市场的利益驱动机制仍然是中水利用的长久之计。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规律的中水价格机制,使城市中水直接进入市场轨道,保障中水设施的正常运行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同时,以“按质定价”为原则,在赢利的条件下,拉开地表水、地下水、自来水与中水的价格差距,利用价格杠杆的作用,吸引有条件的用户主动使用中水,开拓中水利用市场。
一位长期从事城市发展研究的学者认为,青岛应当以中水利用为契机,尝试走“大水务”的路子,即自来水、中水、海水淡化等水源由一个部门来调配,按照规定,对不同的行业提供相应的水源,让各类水体“各得其所”,充分发挥各类水源的优势。
此外,通过盘活城市污水处理厂现有资源,引入资产经营和资本运作的经营理念,吸纳社会各类资本参与中水利用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努力营建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的开放式、竞争性的建设运营格局。同时,探索科学合理、循序渐进,有效利用城市污水资源的产业化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