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工程"
1、实现污染减排目标。
2、持续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和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3、抓好渭河污染治理、大气联防联控、污染减排3个重点工作。
4、强化环评倒逼机制、政府负总责机制、环境执法监管机制和联动考核兑现机制4项举措。
中国环境报记者 冯永强 见习记者 肖颖 通讯员 徐刚
陕西省环保厅厅长何发理日前在全省环保工作会议上强调,2012年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和全国环保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上来,牢固树立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发展和繁荣,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无视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的发展理念,着力落实"十二五"环保规划,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提升环境监管水平,积极探索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
2012年陕西省环保工作总体原则: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围绕"削减总量、改善质量、防范风险"的工作重点,全力实施"1234工程",即1、实现污染减排目标,2、持续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和城市大气环境质量,3、抓好渭河污染治理、大气联防联控、污染减排3个重点工作,4、强化环评倒逼机制、政府负总责机制、环境执法监管机制和联动考核兑现机制4项举措,在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瓶颈上取得新突破;在推动节约发展、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环境质量和环境监管水平"双提升",在探索环保新道路上取得新突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具体目标是: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分别比2011年削减2%、1.5%和1.5%,氮氧化物零削减。列入环境统计的设区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陕北不少于280天,关中不少于290天,陕南不少于305天;设区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98%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上年水平,农村饮用水安全率有较大幅度提高;6条主要河流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同比下降1%,其中渭河及主要支流化学需氧量、氨氮平均下降10%以上;汉、丹江出境水质分别保持在Ⅱ类、Ⅲ类标准,城乡环境安全处于可控状态。
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西安今年率先监测PM2.5
PM2.5是近来社会各界较为关注的一个话题。据了解,陕西省在去年制订"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时,就提出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并提前一年启动实施;2011年5月和11月,主管环保的副省长江泽林先后两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PM2.5的防控问题。
目前陕西省正在进行PM2.5污染源的解析工作,从环保部门掌握的情况看,主要的来源有3个方面:第一,陕西省地处黄土高原,大气中的本底值应该相对较高;第二,燃煤烟气中排放的细颗粒物,占到了整体来源的18%左右;第三则是机动车尾气中排放的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也占到了17%~18%。
何发理说,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今年陕西将深入推进大气联防联控机制,围绕《"十二五"关中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和省政府即将印发的《城市大气质量改善实施意见》,准备采取分阶段、逐步实施的办法对PM2.5开展监测防控。今年西安市率先开展监测,明年关中"五市一区"和延安市开展监测,并计划把最后关门年限提前到2015年,即到2105年全省全部开展对PM2.5的监测工作。同时制定一系列防控方案,涉及大气污染源防控、城市绿化、交通污染控制、全民行动等多个方面,待方案形成后,及时向社会进行发布。
到2013年底,全省除了个别县以外,要把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全部建起来,建立至少2~3个超级空气监测站。一个超级空气监测站投入1000多万元,建成后不仅对空气中的污染源进行监测,主要对PM2.5或者PM10的成分进行源的解析,分析PM2.5里面到底含有哪些因素,并根据各市区的实情,科学布点,使每一个点位都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真实状况。
何发理表示,将来一定向社会公布监测数据,不但要公布监测的均值,同时还将公布某个监测点位上的一小时浓度值,让百姓能够根据每小时的空气浓度值,来安排生产、生活和学习。
从大气污染源上看,陕西省以煤烟污染为主的大气污染时代已经结束,过渡为以煤烟、机动车尾气、扬尘为一体的复合型污染。因此,今年陕西省将主要从减少燃煤的消费量入手,以实现对全省燃煤总量的控制,同时还要关闭淘汰一些落后产能。加强城市扬尘和建筑工地的管理,特别是加强对汽车尾气的管理。
削减渭河氨氮污染--
沿岸将建17处生态湿地
作为母亲河,渭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十一五"污染治理的基础上,去年陕西省政府又提出了渭河3年返清的目标。对此,何发理表示,渭河治理是一个长期工程,除了现有的政策措施之外,将规划建设17处生态湿地,并计划在渭河一级支流入口和排污入口,均建设一些大小不同的湿地,通过这些湿地来削减氨氮污染。
何发理介绍,截至目前,渭河基本已经消除了黑臭,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主要污染物发生了变化,氨氮代替了化学需氧量,成为了渭河的第一大污染。第二个问题则是渭河现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超过它的环境容量,特别是城市段,从甘肃进来的水质,还保持在Ⅱ类、Ⅲ类,但经由宝鸡沿咸阳、西安、渭南向下,污染程度便开始加剧,特别是进入咸阳和西安以后,形成渭河中段污染的一个高峰,致使西安、咸阳断面现在基本上还是Ⅴ类或者劣Ⅴ类水质等。
何发理表示,渭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是一个长期工程,今年将继续采取前期出台的一些关、建、治政策措施,如今年要把西安的11家造纸企业,通过环保标准和产业政策进行逼退,如果实现,每年则可少向渭河输入1万吨的化学需氧量。与此同时,还将加大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力度,并向农村延伸。
何发理说,在渭河治理过程中,湿地修复很重要,因为湿地是削减氨氮的一个有效途径,目前在渭河治理中已经规划了17处湿地,并计划将来在渭河一级支流入口和排污入口,都建设一些大小不同的湿地。同时还计划今年对入渭的所有一级支流,都要进行断面的考核和补偿,6月以后,要对每个县和县截断面进行考核。
维护环境公共利益--
今年将启动环境公益诉讼
以前一些高污染企业污染了环境之后缴纳规定的罚款就可以了。但今后,除了缴纳罚款,这些人或者是法人企业还有可能被推上环境法庭,接受审判,这就是陕西省今年即将要启动的环境公益诉讼。
据介绍,环境公益诉讼是指社会成员,包括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依据法律的特别规定,在环境受到或可能受到污染和破坏的情形下,为维护环境公共利益不受损害,针对有关民事主体或行政机关而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制度。
环境公诉的法律支持来源于1997年新刑法中增设的一项刑事犯罪为破坏资源环境保护罪,最高刑罚可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
何发理介绍,环境公诉的重点是针对那些污染危害较大,对百姓健康造成重大影响以及造成区域流域重大环境污染的环境违法者,包括连续几年来在环境执法检查中,屡查屡犯、屡禁不止的排污企业,都将通过环境公诉,把他们推上环境法庭,接受审判。
何发理表示,启动环境公诉就是要动员全社会的公民或者环境污染的受害者,运用法律的武器来行使自己环境的知情权和健康权,维护自己的权益。在具体实施中,环境污染受害者可以自己提起公诉,也可以请环保部门代其向法院或者司法部门,对那些违法者提起公诉。
推进减排项目建设——
今年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
今年是“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的重要一年,陕西省今年节能减排的目标是: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分别比2011年削减2%、1.5%和1.5%,氮氧化物零削减。
何发理认为,“十二五”要汲取“十一五”污染减排工作“前松后紧”的教训,抓紧项目推进,完善各项措施,夯实减排责任,确保任务落到实处。在节能减排过程中要强力推进工程减排,今年要突出抓好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厂建设与运营监管,实现全省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行。使城镇污水处理率稳定达到75%以上。要建成一批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设施,全面开展已投运污水处理厂深度治理和脱氮提标改造。全面开工现役燃煤发电机组脱硝设施和燃煤发电机组脱硫设施建设,潜力推进钢铁、水泥、冶炼、石化、煤化工、有色等行业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治理。
在落后产能退出方面,陕西省也将严格建设项目总量指标前置审核,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并要求各地要制定机动车淘汰方案,落实机动车淘汰任务,实施机动车淘汰补贴政策。推行环保标志分类限行政策,加快推进燃油品质提升。
同时要强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管理。对电力、钢铁、造纸、印染、化工等重点行业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行业实行总量控制,建立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制度,实行排污总量与排污许可证、排污收费三挂钩制度。
加大考核问责力度,对未完成年度减排目标任务的地方和企业集团,严格执行项目“区域限批”和“行业限批”,严格实行问责制度。
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四轮驱动建设清洁家园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何发理表示,农村环境问题不容忽视,今后陕西省将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何发理说,我们应该认识到,城市人喝的水和吃的食物都来自农村,但由于农村量大面广,基础薄弱,农村环境问题的治理才刚刚起步。今后,围绕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的目标,陕西省将通过以“以奖促治”、“以创促治”、“以减促治”、“以考促治”为抓手的四轮驱动,协同综合推动农村环境保护走向深入。
在具体工作中,一要深化“以奖促治”,集中力量优先治理群众反映强烈、严重损害农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村庄。继续推进宝鸡、咸阳、杨凌“两市一区”集中连片整治示范。二要强化“以减促治”,加大农村污染减排力度。推进农村集镇生活污水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污染物减排工作,倒逼各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农村污染减排的监测、统计、考核体系。抓紧建立农村集镇生活污水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减排的监测、统计、考核体系,把农村污染减排工作落到实处。三要围绕节能、减排、增收目标,加快推广一批农村环保实用技术,以科技带动农业、农村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四要大力推进“以创促治”,切实把生态创建与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搬迁、重点镇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全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开展。